注释(第16/17页)

注232 马道口、金台路均在今朝阳区团结湖、甜水园附近,确已是闹市了。

注233 第一舞台坐落在珠市口大街路北。由民国元年(1912年)筹备建立,至1914年春末建成,同年6月9日正式开幕,是一个改良的“洋式”剧场。虽然京剧界的好角色都在这里演过,但是营业额一直平平而已。最为不幸的是,它从开幕那天起就着火,一共失火三次,直到1937年被完全焚毁。但第一舞台兴建的主要出资人是名武生杨小楼和资本家姚佩秋、殿阆仙等。并未听说有姓曲的。

注234 开棚铺是旧日京城一种行当,服务于红白两事。早年北京人办喜事和丧事都必须搭棚。喜事用彩子棚,丧事用席棚。早年北京有不少棚铺,规模都不小。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搭棚的人开始减少,棚铺的手艺人不少转入建筑行去搭脚手架,做架子工。参见爱新觉罗·瀛生《老北京与满族》,237页。

注235 我在《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还收入两篇老北京的八旗蒙古后裔口述,一篇为鄂凌英的《我说多困难也过来了》,一篇为吴淑华的《什么事都要做到头儿》。前一篇鄂凌英女士就居住在北京内城的东南角,今天的北京火车站附近;对于后面一篇,我曾根据被访者吴女士的姓氏考证其为“隶满洲旗分之蒙古一姓”,但她们早已不知道自己的蒙古人身份而自报满族了。

注236 1644年清军入关,八旗劲旅半数驻守京城,是为禁旅,习惯称京旗; 半数分驻外省,是为驻防,南京当时称为江宁,是清朝最早设立的八旗驻防之一。戴先生说他祖上兄弟两人,一个留在京师,一个驻防南京,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又,京师八旗设护军营,是守卫紫禁城的卫队,由满洲、蒙古八旗每佐领下选17名精锐者组成。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紫禁城内以上三旗官兵值守,紫禁城外以下五旗官兵值守。但说蒙兵由满洲佐领统领,满兵由蒙古佐领统领,则没什么根据。另,有清一代,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在官员升迁、挑补额缺诸多方面并无区别,唯汉军的特权、地位都低于满蒙,戴先生说蒙古族升迁机会少,也无根据。

注237 骁骑校,清制,每佐领下设骁骑校一员,为正六品,品级并不高。

注238 金启孮(1918—2004),清朝宗室,著名女真学、满学专家,生前曾任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据称为乾隆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七世孙。他的父亲金光平(恒煦)也是著名的女真文、满文学者。金启孮先生是我这个口述计划中最初拟订的重点访谈对象之一,但我为他做的访谈刚刚开头,他即溘然逝世,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

注239 清朝覆亡后,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蒙藏院开办国立蒙藏学校。地址在北京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1924年在东侧院建立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为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高等学校,在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史上有重要位置。

注240 什坊院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北总布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乾隆时称十方院,宣统时称什坊院,1965年起改为盛芳胡同。

注241 包衣为满语的booi,即“家人”“家的人”,如今多被误解为奴仆、奴才,殊失本意。

注242 肃亲王豪格是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的长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架松坟地葬有第一代肃亲王豪格,还葬有最后一代肃亲王善耆,即金璧辉(川岛芳子)之父。其地因有几棵遒劲、盘曲的松树,须由架子支撑而得名架松。详见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下)白四口述。

注243 冯其利:《清代王爷坟》,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

注244 恩丰仓与仓杨家在旧日京城都确实存在。恩丰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藏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见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1182),隶于内务府。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洗劫一空。至于仓杨家,旧日也是北京一个家有百口、人丁兴旺的大户,但管理的不是恩丰仓,而是禄米仓,此说法见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老胡同的传说——风雨禄米仓》的解说词。持此询之戴先生,他说他外祖父为恩丰仓仓吏绝对没错,但仓杨家在北京未必就仅此一家,他家是西城仓杨家,但还有可能有别的仓杨家,也可以有两家三家甚至多家,看仓而姓杨的就都可以唤作仓杨家,就像他家被称为邮局戴家,但北京城还有邮局李家,这不矛盾。他说得也有道理,故照录于此。

注245 养马营还分东养马营与西养马营,这里说的是西养马营,位于今复兴门北金融街一带,已不存。

注246 小关、豹房均位于朝阳区,今北四环中路北部,现已划入奥林匹克公园占地范围。

注247 这里指的是1924年北京政变时冯玉祥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一事,老北京人都将此举称为“逼宫”。北京政变,参见前面吴定寰口述的注释,不另述。

注248 1912年2月10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同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清朝皇室签订了《优待条例》,其中内容有: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五、德宗(即光绪)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单方面将其废除。

注249 肃王,即肃亲王善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从北京仓皇出逃,行抵大同时,慈禧命善耆回京,会同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办理善后事宜。善耆回京不久,结识了在日军中担任翻译官的川岛浪速,在川岛浪速等人支持下,根据日本警察法和北京城的现状,编成巡捕队,就是日后北京警察的滥觞。

注250 拨什库为满语bookū,即领催,八旗小官,司文书、粮饷等事,并非如戴先生所说是大宅门。

注251 这里指的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从北京仓皇逃往西安一事。由于此年是农历庚子年,史称庚子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