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6/17页)

注77 内务府是清代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由七司三院组成,三院即上驷院、奉宸苑和武备院。

注78 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1171《内务府·官制》“上驷院”。

注79 夏锡五一生授徒六人,皆有成就,其传人有吴定寰、郭宪和、周玉宗、冯诩、王振邦、章太仪等。

注80 绥远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新城区,清代在此设立八旗驻防,由绥远城将军统驭。又,成都也是清代设八旗驻防将军之处。

注81 金鱼胡同北是西堂子胡同,又北为甘雨胡同,又北为椿树胡同,再北就是灯市口了。

注82 烧锅:指酿酒的作坊。

注83 马占山(1885—1950),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85年11月 30日生于吉林怀德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抵抗日本侵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注84 灯市口大街在昔时为内城繁盛处所。《天咫偶闻》:灯市在明代为极盛之地。《燕都游览志》: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门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凡珠宝玉器,以达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肆,(其石)置数行,相望俱高楼,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一楼日货赁值有数百缗者。夜则燃灯于上,望如星衢。市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罢。陈宗蕃:《燕都丛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98页。

注85 大酒缸:老北京把一种档次较低的酒馆叫大酒缸,参见前注。

注86 孙家坑在东城隆福寺东廊下(今人民市场东巷)东。据当地老居民传说这个坑是当年修建隆福寺时取土的洼坑。其附近有孙某居住,遂名孙家坑。其坑早已填平,改为民居,但胡同名仍存,直到20世纪60年代,始改连丰胡同。

注87 陈宗蕃《燕都丛考》:文华殿后为文渊阁,循阁西北为上驷院,西向。其南为御马厩。(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44页)

注88 据吴老说,他们曾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过上驷院的档案,这便是“绰班处”选绰班的由来。但据我请张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满文专家)查阅,却称只有“绰班”而无“绰班处”,因吴老已逝,再无对证,这里只能存疑。

注89 三两银子,相当于八旗一个马甲的收入。

注90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将清室迁出紫禁城,将溥仪驱逐出宫。

注91鹿钟麟(1884—1966),西北军著名将领,国民党二级上将。自北洋新军学兵营与冯玉祥相识后,随冯戎马生活近四十年,成为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政变”中率部先行入城,仅三天就控制了北京全城,接着带领军警等20余人直入清室,将皇帝溥仪驱逐出宫。这里吴老说夏老他们出宫是鹿钟麟“接风”,倒不如说是“辞行”更合适些。

注92 即北京东城北小街宝玉胡同。

注93吴老这里提到的,是从宫廷上驷院传下来的另一支,他们的师承关系,据说是德寿田→桂祝峰→文佩亭,文佩亭的下一代,就是孙寿山与夏锡五,所以二人同是宫廷正骨的第三代传人。刘寿山,名泉,北京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0年。自幼随舅父学习针灸,19岁拜文佩亭先生为义父,得此真传。注重武术健身,在继承文老正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会,对骨伤科颇有心得。后于北京东城、朝阳区一带开业行医。1959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东直门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简明中医伤科学》《刘寿山正骨经验》是其临证经验的很好总结。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的技术便传承自中医骨科大师刘寿山开创的“宫廷理筋术”这一学术流派。萨仁山,字金寿,原名沙尼尔·扎拉芬,鄂伦春族,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民国大学(建立于1913年,为朝阳大学前身),先从王鹏云学习内科,后师事清上驷院正骨科于月如达13年。1936年在京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朝阳门联合诊所所长,北京公共卫生局第一、第二门诊部正骨科中医师,北京中医医院骨科副主任等。

注94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闻名遐迩的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汪逢春、萧龙友、孔伯华。这四位医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对近百年来中医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注95赵炳南(1899—1984),中医皮外科专家。原名赵德明,回族,经名伊德雷斯,祖籍山东德州。1912年13岁时开始在北京德善医室从师于名医丁德恩,学习中医皮肤疮疡外科,尽得其传。1920年自设医馆开始行医,悬壶于北京西交民巷。1953年被聘为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和平医院等单位的中医顾问。1956年北京市第一所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他离开苦心经营多年的医馆参加医院工作。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兼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1957年北京中医医院首任五名科主任,其中外科即赵炳南,骨科则是萨仁山。

注96刘道信(1872—1968),字义臣,山东邹平人。刘氏祖传正骨,自明朝开始,即袭传少林武技和正骨医术,传至刘道信已有数代。他自幼随父刘兑峰,叔刘仙峰日习武技,夜学正骨。1908年于北京“会友镖局”供职,后受聘于瑞蚨祥绸缎庄守护西交民巷库房,兼疗跌打损伤及教授武术。1940年经北平市卫生局批准,在西城和平门内翠花街正式悬壶行医,专治跌打损伤。1941年受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邀请,应聘为“北平国医学院”讲授正骨课程,1947年被卫生局聘为正骨科考试委员。1956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备处特聘医师,1960年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骨科工作。1961年被聘为中华医学会顾问。

注97 宏庙正骨的创始人为陈启老先生(1878—1958)。陈氏,河北省新城县人,自幼习武,天资聪颖,为人敦厚。少时从事“顶上功夫”,即理发业,颇懂正骨之术,后于北京西城区宏庙胡同创建正骨诊所,为人接骨疗伤。20世纪50年代宏庙正骨诊所与附近的个体中医诊所合并,成立丰盛联合诊所。1960年随着西城区丰盛人民公社医院(丰盛医院前身)的建立,以宏庙正骨诊所为主体成立了医院的中医骨科,陈老的弟子董万鑫为主任,董万鑫主任于1977年调至西城区中医院(现护国寺中医医院)担任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