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7/17页)

注98 北京中医学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较早的行业学会之一。1950年5月30日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宣告成立。北京中医学会吸收广大中医参加,成为群众性的学术组织。自开始筹备至1950年12月20 日止,会员由225人增加到517人,到1951年5月底止,增加到861人。在预防、针灸、科研、出版和中西医结合各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北京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学会经过多次易名,凝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学会在册会员由建会时的500多人已经发展到今天的4360多人,团体会员单位81个,专科专业委员会25个。

注99 1952年年底,由于中医工作的发展,北京中医学会感到中医本身有责任组织一个中医医疗机构来研究提高中医学术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治疗问题。首先开办的是针灸门诊部。1953年增设内科门诊部,合并成为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后来又增了正骨科、外科等,逐步发展壮大,建立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的建立为市立中医医院的建立以及后来的中医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到1955年,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每日门诊数量,已由最初80人次,增加到400人次以上,医师和工作人员随之由11人增加到30人,并对外建立了医疗合同关系22处。

注100 杨克勤于20世纪40年代出国深造后回国,对新中国骨科学科的早期建设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曾在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率先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在当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国内脊柱外科,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从此北医三院骨科就因在颈椎病手术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而享誉全国。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名誉顾问,北医三院副院长。主编《骨科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注101 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前身,所在地址也是今天的北京医院。

注102 这里提到的英国专家名洪若诗(J.S.Horn),是北医建设、发展初期的“洋先生”代表之一。洪若诗191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36年获得了医师资格,当年他选择了在一艘开往中国的远东的货轮上,充当随船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被任命为英国伯明翰外科顾问。1954年作为英共中央的代表,以一名外科医生的身份派往中国。当时中共中央非常希望加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负责人的联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卫生部安排,1955年来到北医。他的专业是创伤骨科,当时北医尚无这一专业,于是曲正副院长安排他到当时北医的教学医院积水潭医院帮助建立创伤骨科。洪若诗医生在中国居住了十五年,直到1969年回到英国,又重新回到英国教授解剖学课程。1974年11月7日,洪若诗医生在香港港大医学会的演讲会上做了题为《我在新中国十五年》的演讲,回顾了他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转引自彭瑞骢《北医的“洋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2011年11月23日。

注103 引自《北京旧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版,第49张。

注104 崔月犁(1920—1998),原名张广印,河北省深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被派往北平、天津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曾以中共代表身份参与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1958年后先后任北京市委卫生体育部部长等职。1982年任卫生部长,党组书记。崔月犁任卫生部长期间,大力推广中医,他留下的最重要遗产,是在卫生部长任内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的修订,新条款规定了中华原创医学具有与西方医学同等的学术地位。崔月犁还大力推广对气功的研究,并出任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主席。医学界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和争论。参见马骏:《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千秋——追忆钟爱中医事业的老部长崔月犁》,载《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12月11日。按,“中华原创医学”一词并未写入宪法中,这个词是由中医文化学者林中鹏于2006年前后倡导使用的,初期称“中国原创医学”,在2008年11月7日至9日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华原创医学复兴论坛”上正式使用。系指以东方文明整体观为指导建立的医学知识体系,既不同于建立在以西方文明还原论为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又有别于近年来以西方还原论指导下经改造后的“中医”,故冠之“原创”以示区别。

注105 十三科,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等元代13种医学专科的合称。

注106 《医宗金鉴》: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丛书,刊行于乾隆七年(1742年)。书名系由乾隆钦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该书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的教科书就被一再翻印。全书分上、中、下3册,90卷,15分册,“正骨心法”在外科卷下,共4卷,包括器具释义和手法总论。是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和简要的一种。

注107 即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注108 清代京师官兵食用的粮食,都从江南一带通过漕运送至京城,称为漕米。每年漕米的额数约为四百多万石,运到京城后,均贮于京仓之内。京城共计13个仓,其中内城七仓,即禄米仓、南新仓、海运仓、北新仓、兴平仓、富新仓和旧太仓;还有城外四仓以及通州的中、西两仓。这里说的禄米仓位于禄米仓胡同71号、73号,为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但东门仓、南门仓无考。

注109 笔者所见《医宗金鉴》并无“正骨心法要旨”,只有“正骨心法”,而且不是“器械总论”,而是“器具释义”和“手法总论”。可能吴老的记忆有误,或者所见并非同一版本。

注110 关于技巧型和功力型手法,有文章讲得比这篇访谈更为具体详细:“宫廷正骨按摩手法有两大特点,一是‘技巧型’,一是‘功力型’。功力型讲究气功内力和意念的运用,施治时以意念引导指力,用于软组织损伤和中医痹证。技巧型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为理论指导,力求对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掌握和运用精益求精,既治疗骨折脱位,又能治疗运动损伤、关节疾病以及各种老年性颈肩腰腿痛。吴老的摸法堪称一绝,不论新伤宿疾,骨断筋离,吴老手摸心会,诊断立明,手法精细,‘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载《健康时报》2001年12月2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