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恶俗的精神生活(第13/18页)
另一个诗人据称是“纽约‘语言’界的领军人物”,还有人很自豪自己被人称作“充满激情的环境主义者”、“佛教动物权利活动家”或“超巴洛克团体”成员。一个诗人很珍视自己“城市超现实主义者”的称号,“纽约现实主义者”则是另一个诗人珍视的称号,一个女诗人为自己“与旧金山的色情女权主义者非常相似”的标签感到自豪。一些诗人受脆弱的自尊心驱使,在仿苏维埃式的集体中抱成一团。(对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93说的:“知识分子不应加入任何团体。”)因此,一位诗人的传记上说,这个诗人是“全国黑人男女同性恋者联盟……以及新词书店共同体的一员”,另一个诗人是“女编辑共同体的一员”。毫不奇怪,一些诗人团体还与新纪元运动有关。许多恶俗诗人称自己对“神秘艺术”、“萨满教”、“瑜珈哲学”、“魔法”和“草药学”感兴趣。唉,幸亏这些诗人频频出现预科生式的语法错误,这种假装渊博的把戏才不至于连累其他诗人的诚挚作品,比如分不清“躺”(lie)和“放”(lay)的桑迪·卡斯特尔(Sandi Castle),头脑简单得简直够得上“总统级别”94:
和男人们睡在一起时
你知道……
他们总是刚刚才手淫完
我脸朝下“放着”(躺着)
铺好被子
像母亲一样整晚照顾他们
再看看克里斯蒂娜·M·邓肯(Christina M. Duncan)对语法与意义的完全解构:
如今匆匆忙忙地我们吵闹着跑前跑后
每天尽我们的职责我们的能量在增长
(对比埃兹拉·庞德95说的:“诗至少要写得跟散文一样好。”)
这些东西之所以恶俗,是因为它们都是“无知的做作”。还有些诗具备恶俗的资格,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作者的自鸣得意和忸怩作态:
噢,上帝禁止
噢,上帝禁止
噢,上帝禁止
你的儿子
你的儿子
你的儿子
嫁给
嫁给
嫁给
一个
一个
一个
黑人男同性恋者
黑人男同性恋者
黑人男同性恋者
噢,上帝禁止你的儿子嫁给一个黑人男同性恋者。
——福莱迪·格林菲尔德(Freddie Greenfield)
还有些恶俗诗歌表达着对政治或社会的不平(“这是一个自怜的时代。”——安东尼·鲍威尔)、自我绝望,以及没人爱的悲哀。
与所有这些恶俗的例子相比,那些只是糟糕的诗歌就是一种明显的安慰了。当你转向新近流行的牛仔诗时,至少你会为这些诗没被男女骗子组成的团体(或“集体”)控制而感到满意,比如下面这首:
生命中我真正热爱的两样东西
生命中有两样东西
是我真正热爱的:
那就是女人和马,
这一点我很肯定。
所以,等我死了,
请把我的皮肤晒成棕褐色,
再把我加工成
一副精美的马鞍。
再把它送给一个
喜欢骑马的女牛仔,
从此以后
我就可以安息在
我最热爱的
两样东西之间了。
——盖瑞·麦克马汉(Gary McMahan)
这真是一首让人笑中带泪的诗啊,性感因素隐而不露而非高声呐喊,与所有诗人认为能让读者满意的正确政治立场保持着令人愉快的距离。“生命中我真正热爱的两样东西”至少没有“阐明了有关人权的广泛议题,即国家之间、个人之间的问题”,这句话出自卡萝尔·鲁门(Carol Rumen)所著《冲向野外:后女权主义者之诗》(Making for the Open:The Chatto Book of Post-Feminist Poetry)一书的结尾。不用说乔治·赫伯特96和罗伯特·赫里克97的诗,现在还能模糊记得叶芝和艾略特的诗的人,应该知道诗与“广泛议题”扯不上任何关系。将诗歌这种语言艺术依附于“广泛议题”之上,只能确保艺术和议题都变得恶俗。
恶俗大学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人开始体验高等教育。经过短暂的试验,他们发现自己不喜欢。高等教育太难,也太严肃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要学好几年,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高贵、慷慨大度的英雄们看起来没什么用,将他们作为大多数美国人挣钱的“榜样”的话,又太跟不上时代了。人们发现,逻辑和论证原理方面的知识实际上会妨碍他们挣钱的热情,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缘,而带着怀疑研究普遍存在过失的人类历史,以及被迷信和乌合之众操纵的人类社会,看上去又不够民主和宽容,人们认为这种研究其实是一种“精英行为”。几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发现,精确地推理、分析,公正地审视其他人不加鉴别就想当然的现象,在美国社会中不可能普及。简单地说,美国人很快就发现,真正的教育对他们以行动、野心、贪婪和出人头地为中心的生活而言没什么价值。事实上,这种教育的作用恰好是反面的:智力的发展只会导致探究、深思这种非美国式的生活。
面对这些令人沮丧的事实,美国人发明一种改良的高等教育体制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体制更符合美国人的要求,尤其能满足他们想在公共领域获得成功的欲望,这些欲望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发财,并过上一种不受思想困扰的生活。校际体育比赛的发明对此很有帮助,那类只强调当下发生的事件和对商业有用的技术的新课程也一样。一门新学科被发明了出来,并被称为“商科”。历史、文学、哲学都离美国式生活太遥远,不再有用了。对于大多数要在公立学校任教的无能之辈而言,对这些过时的学问的研究太让人气馁了。因此,另一门新学科也应运而生,那就是“教育学”,尽管实质上全然没有与智力相关的内容,却能使那些愚钝的胸怀大志者看上去像在忙于研修一门能让他们拿到学位的“学科”,从而获得教育下一代的资质。
结果呢,除了寥寥几所大学和学院,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俗的大学。事实上,没有什么鸿沟比美国大量恶俗大学的表象与实质之间存在的鸿沟更深的了,而这种鸿沟正是恶俗的典型特征。“上过大学”就等于受过教育,这种普遍观念对美国人来说很重要。美国盛行的平等主义使人们虽然看重“大学学位”,却不懂得批判性地区分(这种工作令人不快)一所大学的学位与另一所大学的学位。令他们烦恼的是,从威廉姆斯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或史密斯学院拿到的学士学位永远没法与从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或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拿到的学士学位混为一谈。既讽刺又可悲的是,美国人竟创立了如此多的恶俗教育机构,尤其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执政期间,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受教育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夸大其辞地发出号召,促使无以数计的师范学校、教师培训学校、商学院、文秘学校、地方性神学院和贸易学院升级为大学。所用的方法不是让他们成长为大学——那样太费事了,即使用不了几个世纪,也要花上几十年,而是直接将他们改称为“大学”。就是这类学校,如今为美国的大多数年轻人颁发了“大学”学位,这些学位并不能体现学生的智力水平,只能体现他们对技术的粗俗需求,这类技术能使他们被不加鉴别地安置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为他们预备的位置中。统计数据显示,24% 的美国学士学位是“商科”的,“教育学”硕士和博士也比其他专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