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 滦 阳 消 夏 录 五(第13/19页)
译文
佃户曹二的妻子非常凶蛮泼辣,动不动就厉声指天画地,责骂鬼神。邻里乡亲之间,一句话说不来,就卷起袖子露出手臂,拿着两根捣衣棒,呼叫跳跃,像咆哮的老虎。有一天,她乘着阴雨天出去偷麦子,忽然风雷大作,冰雹大得像鹅蛋,她已经被砸伤扑倒在地上。忽然间大风卷起一个可以盛五斗粮的笆斗掉落在她的面前,她就顶着笆斗才没有被冰雹砸死。难道老天也怕她的蛮横吗?有人说:“她虽然凶暴不讲理,但对她婆婆很好。每次和别人争斗时,婆婆呵叱她,她马上就老实了;婆婆打她耳光,她也跪下挨着。这么说来,她遇难不死,是有原因的。”孔子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难道不是这样吗!

癸亥夏,高川之北堕一龙,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命驾往视,则已乘风雨去。其蜿蜒攫拿之迹,蹂躏禾稼二亩许,尚分明可见。龙,神物也,何以致堕?或曰:“是行雨有误,天所谪也。”
按,世称龙能致雨,而宋儒谓雨为天地之气,不由于龙。余谓《礼》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故《公羊传》谓“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
,惟泰山”之云。是宋儒之说所本也。《易·文言·传》称“云从龙”
,故董仲舒祈雨法召以土龙,此世俗之说所本也。大抵有天雨,有龙雨:油油而云,潇潇而雨者,天雨也;疾风震雷,不久而过者,龙雨也。观触犯龙潭者,立致风雨,天地之气能如是之速合乎?洗鲊答诵梵咒者
,亦立致风雨,天地之气能如是之刻期乎?故必两义兼陈,其理始备。必规规然胶执一说,毋乃不通其变欤!
注释
癸亥:乾隆八年(1743)。
肤寸而合:形容云气密集。肤寸,古代长度单位。一指的宽度为寸,伸直四指的宽度为肤(一肤为四寸);也用以比喻极小。
崇朝:亦作“终朝”,从天亮到早饭时,一个早晨。崇,通“终”。
《易·文言·传》:《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是对450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易经》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鲊(zhǎ):一种用盐和红曲腌制的鱼。
译文
乾隆癸亥年夏天,高川的北面掉下来一条龙,当地有很多人都看到了。先父姚安公叫人驾车去看,龙已经乘着风雨飞走了。但龙掉下来以后曲折爬行、张爪抓挠的痕迹,糟蹋了差不多两亩的稻谷的痕迹,还分明可见。龙,本来是神物,怎么会掉下来呢?有人说:“这是行雨时出了差错,被上天处罚的。”
按,世人的说法,龙能行雨,但宋儒认为雨是天地之气,不是由龙掌管的。我认为《礼经》上说“天能按时下雨,雨云是由山川而生”,所以《公羊传》认为“云触到了山石而生,云气密集,不到一个早晨就能把雨洒向天下的,只有泰山”之云。这是宋儒之说的根据。《周易·文言·传》中说“云从龙”,所以董仲舒的祈雨法就需要召请土龙行雨,这是世俗之说的来源。一般说来,有天雨,有龙雨:云彩油然而生,雨滴潇潇而下的,是天雨;狂风震雷,来去匆匆的,是龙雨。根据触犯龙潭就立即风雨骤至的情形,可见龙雨是有的;不然的话,天地之气能交合得如此迅速吗?根据准备祭礼谢神、答诵梵咒也能使风雨骤至的情形,又可见龙雨是有的;否则,天地之气能交合得这样准时吗?因此,必须将天雨和龙雨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解释才说得清楚。假如必定要拘泥于一种说法,岂不是太不懂得变化的道理了吗!

里人王驴耕于野,倦而枕块以卧。忽见肩舆从西来,仆马甚众,舆中坐者先叔父仪南公也。怪公方卧疾,何以出行。急近前起居。公与语良久,乃向东北去。归而闻公已逝矣。计所见仆马,正符所焚纸器之数。仆人沈崇贵之妻,亲闻驴言之。后月馀,驴亦病卒。知白昼遇鬼,终为衰气矣。
译文
村里的王驴在田里耕作,累了便枕着土块躺下来。忽然,他看见一顶轿子从西面来,后面随着的仆从车马很多,轿子里面坐着的是我的先叔父仪南公。他奇怪仪南公正卧病在床,怎么出来了。急忙到跟前去问安。仪南公和他说了好一会儿话,才往东北方向去了。王驴回来,听说仪南公已经去世了。他在地里见到仪南公的仆从车马,与烧化的纸人纸马数目正好相符。仆人沈崇贵的妻子,亲耳听到王驴讲了上面的事。一个多月后,王驴也病故了。可知大白天见鬼,是因为精气衰竭了。

余第三女,许婚戈仙舟太仆子。年十岁,以庚戌夏至卒。先一日,病已革,时余以执事在方泽,女忽自语曰:“今日初八,吾当明日辰刻去,犹及见吾父也。”问何以知之,瞑目不言。余初九日礼成归邸,果及见其卒,卒时壁挂洋钟恰琤然鸣八声。是亦异矣。
注释
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
译文
我的三女儿许婚给太仆戈仙舟的儿子。十岁那年,乾隆庚戌年夏至夭亡。临死前一天,她的病已经很重了,当时我因公事出差到方泽,女儿忽然自言自语说:“今天初八,我明天辰刻走,还来得及见上父亲一面。”问她怎么知道,她闭着眼睛不说。我初九那天祭礼之后回家,果然赶上见了她一面,她死时,墙上挂的洋钟恰好“当当”地敲了八下。这也真是怪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