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多重战局(第5/8页)

张锦岱他们上了自己的船后,立刻沿进来的水道将船往外行驶。好在早有提防、动作迅速,虽然整个船队也有不少船被烧起来的芦苇荡点燃,但都能及时扑救。只是留下累累焦痕,最终整个船队全数逃出了江中洲。也是到了此时,张锦岱再回想当初遇到那个水绿衣服蒙面人说的话,终于明白“你还是预先考虑好是否会殃及自己吧,别烧熟了肥油、烫伤了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江中洲大火不仅让南唐润州水军全军覆没,而且也将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基业烧得精光。他们帮中本来也有百十条船,最终逃出的只剩七八条。火烧芦苇荡,本来是绕山妖风秦时秋在两军相互发现后发生厮杀时采用的对策。这样两军一起覆灭,他们自己则可以借机暗中遁走,而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全没人知道。但是现在这一招却被张锦岱抢先用了,烧了南唐水军和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家底。

不过被烧了家底并不代表麻烦就没有了。这场大火烧完,童正刚在江中洲一手托两家,将大周水军暗藏其中的秘密就暴露了。而江中洲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梁铁桥其实也是有极大责任的。就是因为他觉得大周船队不可能藏在江中洲,所以在韩熙载安排他负责找寻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了江中洲。

事情发生之后,梁铁桥知道自己无法就此回去面对韩熙载,所以他带着一帮最贴身的手下全力追捕童正刚、郑尚和厉隆,只有将这三人押到金陵问罪,他才能脱清自己干系。

所以江中洲大火之后,两伙原本属于同一帮派的高手在江南道上展开的一场追杀,那是一场鲜血淋漓、惊心动魄的追杀。

但比江南道追杀更加鲜血淋漓、惊心动魄的是淮南的战局,那是一场继续发生在长江上的大搏杀。

火烧江中洲后,整条大江都被黑灰、焦枝、碎木覆盖。下游连续几天都能看到被烧毁的船只残骸顺流漂下来。过了几天后,水面开始变清,残骸变少,但开始浮尸不断。这些浮尸很多是被烟雾熏死或溺亡的,从衣着可看出是南唐水军兵卒。

下游是兰陵围水军与江都水军双营聚集对抗吴越水军的驻扎点,看到连续几天从上游漂下的船只残骸和浮尸,心中不禁骇然。他们知道江中洲的南唐润州水军将会突袭大周水军,然后又很快听说了江中洲被大火焚烧。估计是由于什么意外才发生江中洲大火的,导致润州水军遭创。于是都在心中暗暗祈求上天,求润州水军能够渡过难关。即便未能旗开得胜重创周军,至少也要保存住大部分力量拖延阻击周军。否则周军顺流而下,将会和吴越水军上下夹击他们。而江北水军大营已经被周军鹳水出击扫荡,再不能作为各路的后备增援。

就在两部水军首领心中担忧之时,有探船来报,说上游有数十条船顺流而下。所有船没有标识旗帜,但是都焦痕累累,帆桅有损,似乎是从大火中逃脱出来的。

两营首领没有多想,润州水军藏身江中洲,江中洲大火,这些船只肯定是从那里逃出的润州水军战船,于是派船打开水寨栅门迎了过去。可就在寨门刚刚打开,迎引的船还没有出寨门。上游那些被烧过的船突然竖桅升帆,借助风力和水流之力快速扑进寨门。

这一战便是后周的“焦船夺寨”之战。张锦岱带着几十艘江中洲逃出的大周战船,按照他所遇到的绿衣蒙面人所说“借皮化形”,不借南唐水军的旗号衣着,而是借一张死皮、焦皮,让对手认为他们是已经全军覆没的润州水军。以此消除对手警惕,诓开寨门,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

在“焦船夺寨”中,周军凿沉南唐战船十三艘,烧毁二十一艘,俘获二十六艘,杀敌三千多人,将兰陵围水军与江都水军双营力量灭掉近一半。但更为重要的是此战打开了长江通道,让吴越水军与大周水军顺利会合。同时将南唐水军力量尽数逼到南岸,把江北沿岸牢牢控制住了。

火烧江中洲、焦船夺寨,在之后所有的文字记载中都列为经典的战役。可是谁又能联想到这也是两个刺局,两个各种条件早就一步步排布下来的刺局,大周船队只是充当了杀器而已。

其实早在唆使大周出鹰狼队对付一江三湖十八山,逼迫梁铁桥离开江中洲开始,直到绿衣蒙面人指点借皮化形,一条条可行的和可能的条件都已经预先设下。而且围绕江中洲的刺局还未曾就此结束,更多的条件现在正在发酵着。一旦时机成熟,将酝酿出更大、更成功的刺局。

在大周船队完全掌控住江北沿岸之后,周世宗立刻挥军全面往南推进,连下滁州、和州、庐州。只两个多月的时间,周世宗已经亲自领兵进抵了迎銮镇(今江苏仪征),饮马长江边。

战到此时此地,虽然淮南之地还有几座州府的南唐守军在苦苦支撑,其实都已经是秋后露蝉不足为虑。现在对于大周而言最需要做的就是霸江,只有将长江控制住了,南唐才会彻底舍弃淮南。但是李璟虽然羸弱,手下却有些将相是不肯服输的。更何况南唐虽然损失了润州水军和一半的兰陵围、江都水军,但整体水军实力仍是在大周之上。

何处去

已然是春色铺满江岸时节,柳垂花红、苇青江蓝。但这大好的景色柴荣和赵匡胤却无心欣赏,而是亲至江口乘渡的小埠头,焦急地等着一条小船。这条小船带回来的消息将决定他们此番淮南之战的最终结果。

而两人中赵匡胤的心情明显比柴荣更加焦急难安。因为这个消息的成与不成除了对淮南之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外,对他自身的前途地位也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不久前他们刚刚得报,南唐将南岸江阴、江都、润州、芜湖、池州几处水军聚集到一处,数百条战船在鹦鹉洲扎下水寨,其意图很明显,是要选择瓜步以东宽阔的水面与大周水军决一胜负。

虽然这样的意图显示出南唐已经没有什么杰出的军事人才,特别是运作水军的将领,但是这样简单直接的硬碰硬打法却不是大周所愿意的。因为即便一场硬仗之后自己能够险胜,最终还是会落得再无足够水上力量来达到霸江目的的下场。大周水军能够这么短时间内发展起来,主要是缴获了南唐淮河水军的船只,还有自己制造的一百多条楼舰。要是与南唐将这些力量拼光,再难有个淮河水军让他们来缴获了。而大周目前国力窘迫,南唐提税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未曾消除,再也无力大量建造战船。所以对于大周来说这一战不仅要胜,而且要胜得直接无损。

“如今又是一个决定大局成败的关键时刻,但此次对我大周而言却是落了下手。南唐水军势大,我大周水军迎击不妥,不迎击更不妥。我不后悔未曾在半片淮南收入囊中时即止用兵,但是到了这地步再要被逼退回,失去已有所获,终究是有些懊丧。”周世宗话里其实有责怪赵匡胤当初坚持要将淮南全数拿下的意思,这话赵匡胤听了心中很难自在,忐忑无措间只能低头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