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郑家好酒(第10/10页)

芫儿已经回寺,郑洽走遍秦淮河两岸却没有找到胡濙,虽然有些遗憾,但因考前胡濙曾经坦诚相告此次赴考志不在得,想他对落榜不致十分在意,也就释然了。

郑洽再回到灵谷寺,已是三天之后了。他在拜见这一榜的考官时,报准了先归家报喜,两个月后回京报到。回到寺中小房内,整理好行李,便到知客僧处去缴纳房钱及香火钱,准备明日一早就离寺返乡。

他到洁庵法师的禅房去告辞,在禅房门外就看到郑芫正在浇花。郑芫喜见郑洽,放下水壶拍手道:“恭喜郑老爷,贺喜郑老爷,您可回来了!”她学着那些到“郑家好酒”小馆道喜讨赏的腔调,郑洽还没笑,她自己倒笑得弯了腰。

郑洽道:“芫儿,明早我就要回家乡去了,特来向法师告辞的。”郑芫道:“师父房里有两个客人,其中一位天禧寺的溥洽法师您曾见过的,还有一位贵客我也不识得。”郑洽道:“既然如此,我晚上再来。”

这时房内传来洁庵爽朗的声音:“是郑施主么?快请进来。”郑洽踏上阶梯,这才发现禅房檐廊左右两转角处,各站着一个青衣劲装的汉子,一动也不动,倒像是两尊石像。郑芫低声道:“两人都是那位贵客的随从。”郑洽心中暗惊,不知这位“贵客”是何来历,但洁庵法师既请自己入屋,便无回避之理。

郑洽进入屋内,先向洁庵一揖到地,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晚生此次离乡赴京赶考,匆匆已两月,如今侥幸榜上有名,家中老母挂心不已,因此晚生归心似箭,打算明日启程,特来拜辞。”他抬眼向另外两人望去,并躬身行礼。溥洽法师微笑还礼,另一位客人年纪甚轻,看上去只有二十岁左右,长得温文儒雅,穿着像个气质高雅的公子。他见郑洽行礼,连忙拱手还礼,口道“免礼”,郑洽微微一怔。

洁庵哈哈笑道:“还未恭喜郑施主殿试高中二甲第七名哩,新科进士,贫僧这厢有礼。”郑洽忙道:“不敢,不敢。此次晚生来京,多蒙大师教诲照顾,实在感激不尽,晚生回乡告慰祖先家人后,再回京师报到,到时定当再来灵谷寺请益。”

这时郑芫进来对洁庵道:“师父,住持方丈来了。”她话声才了,房门开处,慧明谦方丈已大步跨入,他一进门就先合十道:“诸位请坐好勿起,老衲是听知客僧说新科进士明日就要离寺,特来道个喜。”郑洽合掌三揖,道:“承蒙大师不弃,容晚生借住贵寺宝舍,考前温习功课之余,梵音佛唱之中感悟良多,特此拜谢。”

那溥洽法师道:“郑施主如无急事,何不坐下谈谈试场之心得?”郑洽原想告辞,如今方丈亲临,倒也不便匆匆离去,便与慧明谦一同坐下。芫儿再次出来奉茶。

溥洽法师喝了一口茶,缓缓开口道:“闻得一些应考士子谈论,今年的策问中有一题问到《礼记.礼运大同》,问得颇不寻常,很多考生不知如何作答哩。”

郑洽知道不少考生借住在离江南贡院颇近的天禧寺客房,溥洽住持一定是听到考生们的纷纷议论,方有此问,便回答道:“这道策问是问:圣人的大同之世里,‘孝’与‘养’之旨义如何?然则通篇〈礼运大同篇〉并未提到‘孝’字,也只有‘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句中提到一个‘养’字,是以不少考生觉得不易下笔。”

这时,那位年轻的公子插口道:“郑兄是新科进士,这一题必有高论?”溥洽在一旁笑着介绍道:“这位是文公子,京师里的名公子,也是天禧寺的第一施主。”

郑洽拱手道:“不敢说什么高论,不过小弟从原文中特别注意‘老有所终’这四个字。按说圣人的大同盛世,庶民先有小康;小康之家,七十者可衣帛食肉,父母不缺奉养而可达高寿,其虑者唯善终耳。所以圣人不说‘老有所养’,而说‘老有所终’,老而可以含笑而终,则子女之孝道不在‘有养’,而在‘色难’。此所以子游问孝,孔子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就说‘色难’。此所以在大同盛世中,真正需要‘养’者,只有孤苦独居老人及残疾之人。”

在座三位高僧听了,齐称善哉。那文公子更是击掌赞赏,道:“高论,高论,新科进士果然一鸣惊人。”郑洽谦道:“晚生读书偶得,各位高人见笑了。”

几人又谈了一会,郑洽就起身告辞。洁庵道:“施主归心似箭,一路平安。”溥洽道:“施主有两个月的假期,假满回京时务请到天禧寺一叙。”郑洽一一应了。那文公子忽道:“郑兄写得好一笔赵子昂体啊,佩服,佩服。”郑洽谦谢辞出。

郑芫送郑洽到屋外道别了,郑洽走了两步,回首道:“芫儿,替我谢你娘的照顾,我回京时再去‘郑家好酒’看望。”

他快步走回住处,正要开门,不由得停下身来,喃喃自问:“我又没说,那溥洽法师怎知我请假准了两个月?”

接着他又想到:“方才我又没有写字,那文公子怎说我写得一笔赵体?难道他看过我的试卷?他是谁?”

如果郑洽知道这位文公子是谁,他恐怕要汗流浃背了。这文公子就是当今的皇太孙朱允炆,而天禧寺的住持方丈溥洽,正是皇太孙的主录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