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第9/15页)

前一段时间鲁烈汇整各方情报,又向朱棣禀告建文想要逃亡到海外,打算从福建泉州雇大船出海。鲁烈报告中提到,泉州开元寺是临济宗的重镇,东南沿海临济宗的寺庙大多支持建文的施政,建议朝廷要多注意。朱棣便命鲁烈及地方官员加强监视临济宗寺庙的动静。鲁烈报告之后不久,道衍和尚提到福建闽侯的雪峰寺,千名僧人请求僧录司准派泉州开元寺的洁庵大师去雪峰寺住持。

朱棣猛然想起这洁庵和尚的来历,便问道衍:“这洁庵可是当年太子标的主录僧?”道衍道:“不错,正是他。”朱棣又问道:“雪峰寺是临济宗么?”道衍回道:“雪峰寺是禅宗重镇,是云门宗和法眼宗的发源地,却不是临济宗。”朱棣喜道:“如此甚好,立即派洁庵和尚住持闽侯雪峰寺,你另派个自己人去住持泉州开元寺,这样朕较放心。”

这样一来,洁庵从泉州调到闽侯雪峰寺,不但众望所归,而且可说是朱棣钦派的呢。道衍想起当年在燕京听到的传言,洁庵入主泉州开元寺也是洪武皇帝钦定,行前还在御前召见。前后对照,道衍不禁暗叹:“洁庵师兄的这些际遇,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啊。”

朱棣听到建文可能从东南出亡海外,心中那一根最敏感的弦又紧绷起来,再也按捺不住,决心亲自密审溥洽。

在皇宫里一间接见臣民的偏殿,朱棣摒退所有的侍卫,赐座溥洽,房中就只剩下两人相对。朱棣单刀直入地问道:“听说大师你知道朱允炆的下落?”溥洽恭声道:“天下人皆知建文已死于乾清宫一把大火之中,皇上已经以帝礼葬了他。”朱棣见他答得滴水不漏,便冷笑道:“那么,何以你要对人说你知道建文的下落?”

溥洽心中大大吃了一惊,心想:“君无戏言,朱棣如此说,难道他确知我对什么人说过这样的话?”他自忖绝无此事,但一时无法弄明白何以朱棣会如此说,便沉吟了一下。朱棣抓住这一瞬间,声音突然变调,声色俱厉地喝道:“你既对人说你知道,便说予朕听,建文去了何处?”

溥洽想起一年半前,道衍和自己谈及此事时的对话,即便在那时,他也一口咬定建文已死于那一场大火,那次之后,自己更从来没说过知道建文下落的事。他到这时镇定了下来,已确定朱棣是在诓他,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根据。只是他万万想不到,朱棣以皇帝之尊,行事作风竟然有些市井无赖的味道。他一旦想通了,便不再犹豫,朗声答道:“臣僧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知道建文的下落,皇上定要追究的话,贫僧但知建文皇帝已经浴火升天,御体已蒙皇上厚葬。至于葬在何处,贫僧真不知了。”

这一来,溥洽安然回到滴水不漏的原点,而最后两句话则重重回了朱棣一枪;朱棣虽然葬了一具烧焦的尸体,对外正式宣布那就是建文,但迄今却未为建文修墓,京师国人但知建文已下葬,却无人知道葬于何处。

溥洽一句话顶得朱棣头上金星直冒,但他强忍住怒气,耳边响起道衍说的话:“不可杀死溥洽,溥洽一死,南京再无人知道建文的下落了。”于是他虽气得发抖,却没爆发,只恶狠狠地瞪着溥洽。

这时溥洽耳边也正响起道衍对他说的话:“溥洽师兄啊,但愿你所言属实,确不知道建文的下落;但是你若知道他的下落,这一生一世绝不要松口,便咬定你不知罢。”于是他暗宣一声佛号,再无畏惧地直视朱棣,展现出无忧无畏的佛门高僧气概。

朱棣好一阵子没杀人了,眼里渐渐射出凌厉的杀气。溥洽心中飘过一句句《金刚经》的经文,目光渐趋平和,渐渐眼前一片祥云,霞光四射,根本看不见朱棣了。

朱棣重重拍了两下手,室门开处,鲁烈快步走入,他察言观色,立刻知道朱棣没有问出答案。朱棣指了指溥洽,挥手示意将之带出,鲁烈恭声道:“皇上日理万机,那有时间跟这和尚问话,还是咱们去锦衣卫衙门里慢慢谈,用咱们的方式谈,兴许就谈出个结果了。”朱棣点点头道:“就鲁烈你自己先去问个清楚,口供密呈上来,朕还要亲审。”他这话很巧妙地暗下命令:用什么方式问可以由你,但要由你亲自审问,而且不能让和尚送了命。

鲁烈带着溥洽出去时,溥洽脑中出现了方孝孺在南京城破后,待在天禧寺中一遍又一遍地写文天祥〈正气歌〉的情景。他知道鼎镬毒刑在前面等着自己,他唯有以一口佛门正气相迎,永不妥协。

朱棣坐在龙椅上,叫两个太监进来侍候,下令道:“传内官监太监郑和来见。”

朱棣喝了两碗热茶,室外侍卫和太监通报:“郑和到!”朱棣宣郑和晋见。郑和此时年过三十,官已至四品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他行止言语都更为成熟了。

朱棣挥手命侍卫及太监退出,赐郑和坐下,半晌没有说话。郑和见朱棣的脸色由肃然渐渐转为怅然,紧闭着双目及嘴唇,直到再次睁眼时,目光与郑和相对,流露出一丝极为难见的相知温情。朱棣喟然叹了一口气,道:“郑和,你知不知道建文其实没有死于那场火?”

郑和心中一紧,沉着地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朱棣追问道:“你知道了?天下人都知道了?”郑和道:“回皇上的话,郑和但听闻各种谣传,其实并不知情,天下百姓更无从知情。皇上何必过于在意?”

郑和心中其实十分震惊,眼前这个皇帝,打从“洪武三十五年”(其实应是建文四年)六月十三进入南京城起,一路血腥镇压,杀人无数,绝不手软,此时竟然流露出一股软弱之态,难道皇上还真怕建文逃亡后纠集支持他的臣民军队,卷土重来么?于是他接着道:“就算建文逃亡沦入民间江湖,陛下整军经武,北疆稳固,天下渐治,难不成还怕建文东山再起?”

朱棣摇了摇头,面上神色渐渐恢复平时的刚毅威猛,声调也转为冷峻,说道:“俺不怕朱允炆还能作什么怪,但君无戏言,俺在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三已经宣布建文死了,如今他怎能还活着?郑和,你老实说,关于建文的下落,你有没有听过他逃亡到海外的传闻?”

郑和道:“原来朝中传得较多的是建文去了云贵一带,最近开始听到有人在泉州一带见过建文的传闻。依小人来看,这些传闻多不可靠,据小人查究各种细节,大多矛盾百出,不攻自破。”

朱棣追问道:“建文是否有可能逃往海外呢?”郑和道:“小人不敢妄加猜测,但知泉州一带海运十分兴旺,海船到南洋、西洋载人载货,经商贸易量之庞大十分惊人。倘若有人乘那些巨大商船出海,确可到达数千里之外……”他话未说完,朱棣打断道:“那么朱允炆如果出了海,隐藏于数千里之遥的海外,岂不永处王法之外?”郑和忍不住回道:“然则建文如匿身数千里之海外,他便老死异域,又何足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