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第28/30页)

舜,上古第一出人头地者。

洞察人心,看穿世情,人世间的一切,都看得通透。长袖善舞,情商极高,王莽谦恭未篡时,舜是一辈子都很谦恭,最后硬是靠着民心,被众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

不争则争,什么都没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了。以退为进,不需要去逼尧,不需要去流放丹朱,他做好自己的事情,搞好人际关系,天下自然是他的。

大禹更不用说了,我把他列入五帝,就知道我对他有多么推崇,仅次于颛顼,他在山海经里篇幅极大,我以后会单独讲他。

总之泽被苍生,治水功业,让他注定是帝。

不过他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为的可不只是自己,而是家族。

他的家族心极重,所以最后禅让给伯益,却只重用夏启派系的人。

是以禅让给伯益,伯益也坐不住!大禹一死,夏启直接起兵造反,夺取天下。

至此,天下,不再有选举,完美世袭。

舜可能是真谦恭,但禹一定是大心机。

伯益刚上台,就被夏启杀掉,这背后都是禹给儿子铺好的路。

这就是上古帝王的套路。

后世,王莽模仿了舜,篡了汉,却没能善终。

曹操模仿了禹,自己一死,曹丕代汉。

无论是王莽,还是曹操,乃至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类似故事,在我们的文明里,早就有先例。

我们所做的一切,古人早就玩过了。如果你们熟读历史,便会知道,现代的所有事情,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其他没有什么新奇的。

人的本质……从未变过。

我们注定是个套路、权谋都玩出花来的民族。

你们基本了解了这些以后,可以再来看山海经了。

一万四千字,这才写完尧舜禹的‘引子’,番外的番外……

对于舜、禹在山海经里的传奇,有!舜有一个,脑洞极大。禹有很多,牵扯整本山海经。

比如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对于这段,我有个绝妙的解读。

山海经的第六点想法: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

首先。

山海经里的尧……就是个帝帝。

翻遍山海经,尧只有对帝尧台的提及,除了开篇那句以外,还有‘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总之让我们知道他是个帝,就没了。

有人说,大羿是尧派去杀怪兽,射九日的。但很抱歉,那都是后来的说法,是西汉《淮南子》这么写的。

山海经里,写的是:“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羿是帝俊委任的,跟尧没有关系,甚至比尧的时代早很多。

很明显,后世强行把帝俊的事迹,安插给了尧,毕竟尧实在是拿不出可以称颂的大功绩了。

他就只是个帝帝而已,完全轮不上五帝级别。

甚至姬姓王朝还在尧之后断送了。

那么舜呢?

山海经:“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舜夷的夷字,是异体字的问题,应该是舜妻。

大概翻译:舜之妻是登比氏,他们生了‘宵明’和‘烛光’,在大湖上,这两个女儿的灵光,照耀了方圆百里。

啧啧,又是女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有名有姓的女儿,上一次还是炎帝的女儿们……

所以,这很可能又是‘工具人’。即表面上说是生了女儿,其实就是发明了新的事物。

生,除了生孩子,还有衍生、创造、传承的意思。

山海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这里的‘生’,就是指衍生,指始均的一支后裔衍生出了北狄这个部族。

山海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

这里的‘生’,才是生孩子,后稷是个人。周人认为他是自己的始祖,周人祭祖不可能祭错的,他一定是个人的名字,而不是一族。

就是因为容易搞错的问题,导致后世人在描述‘生子’的时候,用‘产’来代替。

比如《帝系》里就写: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

毫无疑问,用‘产’这个字,就没有歧义了,一定是生孩子。

那么,舜生的宵明烛光,到底是物品,还是女儿?

第一种可能,女儿。

后面都写了‘二女之灵’。

那么这句记载,就是指二女有神异,站在大湖上,光耀百里。

也有可能,是两个女儿死了,化为灵光烛照。

接着,第二种可能,发明。

这就跟我以前说的精卫女娃类似了,是把帝发明创造的东西,或者其导致的现象,延伸为了帝之女。

那么宵明烛光,从字面上理解,不就是灯笼、蜡烛吗?

但是,我不认可。

灯笼蜡烛太扯了,有什么好惊讶的?古人没见过火把吗?有必要吹嘘蜡烛能光照百里吗?

说是探照灯,或者是大型照明设施,我都信,至少没有侮辱古人智商。

能值得这么记载下来,一定是一种,古人夜晚时完全没见过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明亮。

至少得跟火把、篝火这种东西,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首先,搞清楚宵明、烛光的字义。

宵,夜晚八九点,‘昏’之后就是‘宵’。指吃完晚饭到睡觉期间的时间段。

所以宵明,字面上就是指,晚上八九点钟像白天一样亮的意思。

烛光呢?不要误解,烛不是蜡烛的意思,大篆字形为‘燭’,蜀的象形就是葵虫。

在周朝时期,释义为火炬。

现在的学者解释,象形火和虫子,是指灯芯那个灯草像虫子。旁边有火,不就是油灯的那种灯芯吗?所以是烛。

但是对烛字定义,最早也只是周朝的,有没有更早?

甲骨文呢?甲骨文有没有烛字?

很抱歉,有类似的,但是字太抽象了,是个长长的虫子,上面有火。

跟后来【火和蜀】的字形,差距有点大……

到现在,古文字学者们,都没有一个定论,还在争执那到底是不是‘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