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5/9页)

另外,苏婧婧还喜欢帮廖志国织毛衣,也喜欢亲自下厨做他爱吃的菜。有一次,黄一平应邀带着汪若虹、小萌到阳江玩,苏婧婧对汪若虹说:“一个聪明女人要想掌握住男人,关键做好三件事:一是管住他的钱,二是照顾好他的胃,三是装扮好他身上的衣。别看女人手里这一根针、一团线,看似织的是一件普通毛衣,其实织的却是天罗地网,最终网住的是他的心。”

汪若虹听了如风过耳,傻傻一笑了事,回家后还当笑话说与丈夫。黄一平听了,却感慨万端,不由对苏婧婧心生佩服与敬畏。他想,有这样的妻子,何愁丈夫不听话与就范。

正因上述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之苏婧婧的精心经营,才决定了她强烈的干预、支配欲,而这种欲望不可避免地延伸到官场。

苏婧婧知道很多官场上的人和事,也喜欢谈论这方面的情况,而且黄一平发现,苏婧婧的那些议论,并不是随便说说。但凡苏婧婧表示过好恶的事情,廖志国马上就会有直观的反应。那个“鲲鹏馆”工程,就是苏婧婧不满于冯开岭在阳江的表现,撺掇丈夫还手的结果。对此,苏婧婧也毫不讳言:“我这个阳江闲人,帮你们阳城出了不少点子哩,阳城人民可别忘记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哟!”

苏婧婧喜欢过问阳城的政事,却坚决反对廖志国在阳城收受人家的钱物。为此,她一再叮嘱黄一平帮助把关。感觉上,她的态度相当真诚,语气也很坚定。可是,有一点却令黄一平有些狐疑:苏婧婧一面担心廖志国在阳城交友不慎,一面又多次希望黄一平带人来家里做客。本来,他也觉得可能是客套话,没有在意,可是后来有几次,黄一平到省城出差途经阳江,或是趁着往阳江送东西的机会,顺便带过几个人上门,苏婧婧还真是非常热情,不仅留了吃饭、喝茶,而且一再邀请客人再来。如此,黄一平慢慢感觉到,苏婧婧并非要把丈夫置于清水之中,她只是不希望丈夫在阳城惹是非,说到底还是控制欲在作怪。

刚才关于出让藏品的一番话,黄一平更是茅塞顿开,终于明白苏婧婧的意思了:她的那些宝贝藏品需要脱手,而且需要假自己之手寻找下家。

16

利用廖志国出国的机会,黄一平做了一件大事:“鲲鹏馆”的吹风、预热。

那天江大伟分工之后,黄一平马上拟定了一个关于“鲲鹏馆”工程预热的计划,经江大伟手里过了一下,送交廖市长审核同意。接下来,着手实施这个计划的重任,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黄一平肩上。

关于“鲲鹏馆”的名称及其具体计划,目前还只有廖志国、江大伟、黄一平等少数几个人知情。这么一个大家伙,所谓吹风、预热,并不宜直接端出、直道其详,而只能先绕点弯子、兜点圈子,搞些声东击西、暗渡陈仓之类的迂回战术,慢慢将包袱抖开。

所幸的是,廖志国在出国前,已经利用某个较为恰当的机会,分别征求过市委书记兼人大主任洪大光、政协主席丁松的意见,虽然采取的同样是模糊战术,可两位关键人物的表态还算积极。

“行,你是市长,政府那边的事你尽管放开手脚干,我肯定做你的坚强后盾!外边都说阳城市委、市府关系不睦,那是胡乱猜测、别有用心嘛。我可以拍胸脯向你保证,今后的阳城委、府就是一个整体,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洪大光说得非常诚恳。

“其实,加大文化体育项目的投入,我也早就有此设想了,只是迟迟无法落实。现在你搞,我全力拥护!政协这边虽然没有什么实权,可做你的吹鼓手还是可以的呀。不过,我要提醒你,政府做事向来艰难,你说一他说二,想法再好也是枉然,一定要当心有些人做绊脚石哟!”丁松那边,表态也不含糊,只是没忘给老对手来一下。

洪大光、丁松等几个关键人物,由廖志国亲自吹了风,表面看顺风顺水。其实,廖志国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项目,无论体量还是资金,都是阳城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工程,一旦真正启动,决不会一帆风顺,铺垫、准备工作一定得做到位,否则极有可能胎死腹中,或者煮成一锅夹生饭。因此,廖志国一再吩咐江大伟、黄一平:“基础工作务必做扎实,须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渠道,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有的时候,民意比领导层的意见更加重要!”

私下里,廖志国又撇开江大伟,个别叮嘱黄一平:“这个事情,其他人做不合适,我也不放心,只有你多挑些担子。对于工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要开动脑筋多出些思路,把理论、舆论基础打牢固,关键是要为工程的立项找到合适的名目,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嘛。这个事情,你放开手脚大胆做,有什么问题一切由我负责。唔?”

有了廖志国给的这颗定心丸,黄一平便放开手脚行动起来。

当今社会,民意、官望、舆论三者关系甚为复杂。有时民意影响官望,有时官望左右民意,而舆论则常常既影响民意、又左右官望。因此,谁掌握了舆论工具,谁就拥有了绝对话语优势。可是,说到时下的舆论,如同大海里漂着的一叶小船,浪来追浪,波去逐波,东风东漂,西风西行,往往并无自己固定的航行轨迹。就拿廖志国的“鲲鹏馆”工程为例,说好了是民心工程、便民实事,反之,如果舆论导向偏了,则很容易被解读成政绩项目、面子工程。因此,这就需要恰当地制造、引导舆论,让民意顺着既定的方向前行,而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要给此工程寻找到足够充分的理由。换言之,造舆论与预热,相当于给这个工程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先行奠基,理由找得越充分,基础便越牢固。

黄一平在阳城市府工作十多年,近年又跟着冯开岭这样一位极度重视舆论宣传的领导,这方面的路数自然相当熟悉。他花了些时间上网查询,选择近年具有全国影响的几大工程,下载了大量资料,很快便从几个不同角度,找到“鲲鹏馆”项目应该建、必须建、而且需要尽快建的若干理由——

其一,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

阳城是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群众文化先进市,什么京剧之乡啦,绘画之乡啦,山歌之乡啦,几乎每个县都有类似的荣誉称号,基层乡镇更有若干获得全国或省里命名。而且,阳城本身就是全国闻名的体育之乡,光是奥运冠军就出过好几位。可是,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全市文化、体育硬件设施却严重短缺。此前数年,市文化局、体育局已经多次打报告再三申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提案反复呼吁,要求改建陈旧落后、拥挤不堪的演出和竞赛场馆。无奈,现有场馆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且基本都坐落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域,改造和扩建难度非常大。因此,每到人大、政协例会,收到的提案一年比一年多,疾呼的声音也一年比一年高,有些措辞相当尖锐、激烈,到末了却依然束之高阁、无人过问。这次,黄一平特意从阳城人大、政协网上,把这些陈年提案下载打印出来,又让文化、体育部门提供一套数据翔实、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的材料,证明阳城市区的文化、体育场馆之改善确已到了十万火急的程度。这样的呼声,自然极具民意性,更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