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7/9页)

阳城日报的那个总编向来很牛,当年黄一平跟随冯开岭时,有时需要关照一下,比如稿子用得及时一些啦,位置好一点啦,删得少一些啦,等等,十有八九商量不通。那个总编仗着与副书记张大龙关系密切,动不动就拿报纸的属性做挡箭牌,说什么报纸乃市委机关报,着重是服务市委主要领导。那时,冯开岭虽说也是常委,可在阳城官场排位并不靠前,黄一平作为一个科级秘书就更加没有多少发言权。后来,冯开岭被调走,黄一平下放党校,报纸上居然刊登杂文不点名地冷嘲热讽,这事即使不是总编指使或亲为,他作为把关人也至少应当知情。黄一平重回市府后,新账旧账一起算,先给了这位总编一个下马威。

身为新任市长廖志国的秘书,黄一平特地翻出近期报纸,把有关政府方面的报道找出来,先是从数量、位置、块头等几个外观层面上,与市委、人大的报道做了横向比较,找出若干差距。接着,又从文章的标题制作、文字表述、图片拍摄等几个内在层面,挑出了不少欠严谨、细致的毛病。他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报告廖市长,立即引起了后者的严重关切,授权他出面与有关方面交涉。黄一平得令,马上拿着报纸找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说:“对于近期政府方面的报道,廖市长非常不满意。这些稿件,有些文不对题,有些话廖市长根本没有这么讲,到底是记者写稿出错,还是总编审查不严?廖市长希望,对于前一阶段的问题,要有个明确说明,以后这类重要报道必须加强审稿。”

上边这段话,固然是廖志国的原意,可多少也是气头上的过激话,通常情况下说过也就罢了。可是黄一平既然想治一治那个总编,就得拿了鸡毛作令箭。宣传部长也弄不清具体情况,只好回应说:“好的,我马上通知报社传达、落实廖市长指示精神。”

这一落实,报社那边就惨了。宣传部长亲自坐镇报社,对照黄一平提供的那些报纸,一一加以检讨反思,最后由报社写出一份书面检查,总编亲自到市府请罪。至于稿件审查,宣传部长立下一条规矩:凡是涉及廖市长参加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发表了重要讲话的,一律送交黄秘书审核签字方可见报。作为政府主官,廖志国本来活动就多,又喜欢在各种场合讲几句,至于那些讲话是否重要,普通记者哪里敢做主?自此之后,所有报道不拘长短,全部送审。稿子一旦到了黄一平手上,明明可以立即送给廖市长审阅,或者他本人就能签字放行,却偏偏推说领导正忙,从白天拖到晚上,等到真正有空了,大都已是深夜十一二点,报社那边总编、编辑、校对们一大帮人只能熬夜干等,苦不堪言。宣传部或报社来电话催,黄一平反而叹息说:“唉,稿子还是写得不到位,意图没吃透,有些文不对题,我们这边也着急哩。”

如此一段时间下来,报社总编终于知道马王爷的厉害,三番五次请黄一平吃饭,说了许多好话,送了些书券、电影票、购物卡之类的礼品,表示一定加强沟通联络。黄一平感觉修理得差不多了,也就罢手,心想:小样儿,就你?哼!

眼下,利用新闻媒体实施“鲲鹏馆”预热计划,于黄一平而言已经完全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

打着廖市长的旗号,又征得了市委宣传部长的授权,由一位分管新闻的副部长出面陪同,黄一平出面召集本市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开会,交代意图,分配任务。

报社总编亲自到会,见到黄一平自是热情异常,上来又是握手问好,又是递烟点火,还当着众人勾肩搭背直呼兄弟。

那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见到位居阳城一号的日报总编如此恭维黄一平,多少也有点跟风的意思,态度便与过去大不相同,纷纷上前打招呼、套近乎。

黄一平也懂,像新闻单位这种知识分子成堆的处所,真正天不怕地不怕、所谓见官大三分者,是那些能力、资历、声望高的资深记者编辑,倒是这些凭借某种关系做了台长、总编的人,在单位里不受下属待见,到了外边又要顾忌官场上的规矩,反而弄得唯唯诺诺没了骨气。往日里,黄一平只是副市长秘书,短不了受到太多白眼冷落,如今,既然这些人如此顾忌廖市长的权威,他也就不必太客气了。于是,进入正题之前,黄一平以貌似谦虚的口气,顺便向大家转述了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志国同志关于新闻宣传的几点意见。那些内容,当然是廖志国亲口所言,却非正式场合的规范表达,而是偶尔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时的随口议论。不过,让黄一平这么集中一讲,立即就有了非常庄重、严肃、正式的色彩。这也算是黄大秘书开讲之前的“杀威棍”吧。

此举果然马上见效。会议开始之初,那些台长、总编们刚刚还是一副东倒西歪的慵懒之状,等到黄一平开讲不多会儿,随着一家家新闻单位遭到点名评议,他们的脸色开始涨红,坐姿趋于端正,手中的笔记之声也渐趋紧凑。

黄一平不由在心里乐了。

接下来的任务布置,比想象的要活跃、顺利很多。题目一出,大家便踊跃表态。

“我们日报社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喉舌,回去之后一定认真贯彻执行好今天的会议精神,初步考虑通过开辟专栏、组织大讨论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改进我市文化、体育硬件设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报道过程中,还请黄秘书随时批评指正。”

“阳城的城市地标确实是个重大缺失,我们电视台本来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考虑,打算搞个系列报道呼吁一下,可是思路一直不太清晰。现在,黄秘书的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系列报道也就有了中心,有了灵魂。”

“电台作为新闻媒体中的轻骑兵,一定会发挥贴近市民、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使领导意图与民众心愿形成良性互动。”

……

会议效果完全出乎黄一平意料。就连列席会议的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领导也纷纷表态,有的主动提出从有关大学、社科院邀请专家教授,给市级机关干部作一场学术报告,重点阐述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建设的重要性。还有的提出主办学术讨论会,探讨在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如何营造城市亮点,打出别具一格的城市品牌,等等。

其间,有一点让黄一平体会非常之深:同样是市府秘书,跟着市长与副市长,哪怕就是常务副市长,那种感觉绝对不同。作为市长秘书,接受权力磁场的覆盖范围、作用力度,与副市长秘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不是一个等级。难怪官不怕高、权不惧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