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军争第七(第12/12页)

杜佑注解说:“若穷寇远还,依险而行,人人怀归,敢能死战,徐观其便,而勿远遏截之。”

围师必阙。

“阙”,同“缺”。包围敌人要给他留一个缺口,放一条生路给他跑。

《司马法》说:“围其三面,阙其一面,以示生路也。”

这里的意图,是不要让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人死战。而是让他跑,在跑的过程中再设伏兵击他。最好是在他的归路上多设伏兵,跑一段,吃他一口;再跑一段,又一支伏兵吃他一口,多吃几口就消化完了。

我们再回到前面曹操讨张绣的战例,刘表、张绣应该如何用兵呢?

首先他们不应该把曹操围死了,因为他们并没有能力吃掉曹操。围死了,曹操军队人人死战,他们更挡不住。应该是放他走,张绣在后面追,刘表在路上设伏。而刘表的做法是据险而守,挡住曹操归路。兵法说,“十则围之”,他哪有十倍于曹操的实力呢。

我们再回忆一下,前面从另一个角度学过这个战例。张绣的谋士贾诩在张绣去追击曹操时,他说不能追,必败,因为肯定有埋伏。张绣不听,追了,中伏了,败了,回来问:“你知道我什么时候必败,能知道我什么时候必胜不?光知道败没用,知道胜才能打胜仗呀!”贾诩说:“就是现在,赶紧再追,必胜。”张绣翻身上马,马上就追,果然得胜回来。

为何?

第一次追是“归师勿遏”。

第二次追是“击其惰归”。

气不一样了。

气不一样,是意志力不一样。意志力不一样,战斗力就大不一样。治气,就是衡量双方的意志力,较量双方的意志力。

穷寇勿迫。

困兽犹斗,狗急跳墙,敌人已到了绝境,不要急于迫近,不要逼得他无路可走,那样他会跟你死战的。

这“穷寇勿迫”,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要追,怎么不追呢?

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附录:《军争篇》全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