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知青(第7/23页)
红卫兵是知青的“胎记”。这胎记曾被知青们上几代人和下几代人中的相当一部分视为共和国母亲教育彻底失败的“逆子”。又好比《水浒传》中林冲们、杨志们被发配前烙在脸颊上的“火印”。那是秩序社会的“反叛分子”们永远抹不去的标志。是哪怕改过自新了也还将永远昭告于脸上的污点。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秩序社会的“火印”烙在“反叛分子”们的脸上,是比发配本身还严厉的惩办。比“黑名单”高明。所以,在古代,一个人脸上若被烙了“火印”,那么就被公认为是社会异类了。连牛二式的泼皮们,也是可以瞪起眼斥之曰“贼配军”的。然古代的“火印”,并不往任何女犯的脸上烙,以此体现着对女性的一点儿宽大。但是中国当代的知青们,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十之八九都曾是红卫兵,由于红卫兵当年的种种恶劣行径和后来的声名狼藉,知青们不分男女,凡曾戴过红卫兵袖标的,便似乎都与“十年浩劫”难逃干系,便似乎都应承担着几分历史罪责了。当代的“火印”,虽非烙在他们或她们脸上,只不过烙在他们和她们自己都没法跨越的经历中,却和烙在脸上是差不多的。一看年龄,再了解出身,便可断定他们和她们当年准是红卫兵。于是便使许多中国人不禁地回忆起,自己当年曾如何如何怎样怎样地被红卫兵冷酷无情地迫害过。
所以,知青返城初期,尽管命运悲凉,境况艰难,但城市对他们和她们的态度,是同情与歧视参半的。
“活该!自作自受!”
“没有理由抱怨,只有理由忏悔!”
“大多数应该永远驱逐,不得返城!”
“变相垮掉的一代!”“狼孩儿!整代都是狼孩儿!”
“中国只能将希望的目光从这报废的一代的身上超越过去,直接投注于下一代身上!”
当年我听许多上一代人,包括许多一向心肠宽厚的知识分子和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都曾憾然而耿耿于怀地说过类似的话。
“当年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凶恶?”
“政治热忱和凶恶行径怎能混为一谈?”
“你们这一代应该被永远牢牢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你们当年的‘革命’方式令人发指!”
当年,我曾听许多上一代人说过类似的话,质问中,谴责与困惑参半。
所以,当年有一首唱出返城知青心理自白的歌——《我是一匹来自荒原的狼》。歌曰:
我是一匹来自荒原的狼,
城市曾是我家,
我的前身是被逐的青年。
我日夜思念我的亲娘,
只有娘对我们怀着温良……
如今,知青与城市,知青与上几代人或下几代人之间的抵牾,似乎早已被后来的岁月消除。隔阂似乎早已消失。政治色彩的代沟似乎早已填平。但是,将绝大多数知青与令人谈虎色变的红卫兵剥离开来,仍是有必要进行的一件事。此事虽然已不再影响知青们的现在,但是对于尽量恢复历史的真实还是应该的。
在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六年,我曾两次接受过德国两家电视台采访。后一次的摄像,还是名片《紫色》的一位摄影。地点都在“黑土地”餐厅。采访内容都是关于知青和红卫兵。
第一次,矮而且胖的,几乎秃顶,圆头圆脑的德国人自以为是地,言之凿凿地质问:“你们红卫兵当年杀害了自己的同胞,这是人类近代史上最可耻的一页,而你们从来也没忏悔过,请问你对此……”
在摄像机镜头前,被一个分明怀着政治挑衅心理的德国男人面对面地凝视着,听他以国际法官似的口吻提出审讯般的问题,使我觉得情形不但十分严肃,并且严肃得引起我强烈的反感。尤其是,一想到他来自于一个法西斯主义主宰过的国家,一想到那个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屠杀,更觉得严肃中包含着荒唐。所以我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实际上是打断了替他充当翻译的中国同胞的话,他看上去是我的同代人),我说:“先生,请你不要一再用‘你们红卫兵’这样的指谓对我提问题!我这个红卫兵当年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恰恰相反,我曾尽量以我所能做到的方式同情过被伤害的人!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不是所有的红卫兵当年都如你所想象的那样是法西斯分子和盖世太保!绝大多数红卫兵,其实没打过人,没直接凌辱或迫害过人,没抄过家,更不一律是杀人凶手!要说可耻,我们两国历史上都有类似的污点!而你们的污点更大。如果说我们的污点中有大量墨的成分(我认为更多的红卫兵是通过‘大字报’的方式伤害了别人),那么你们的污点百分之百是鲜血凝成的!至于谈到忏悔,你怎么知道当年的红卫兵现在不忏悔?我了解的中国红卫兵,其实几乎百分之百地忏悔过!‘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并没伤害到外国去,所以只对中国忏悔,没必要对全世界下跪!尤其不必对你们德国人表示忏悔!……”
我早已看出充当翻译的我的中国同胞,一次次“贪污”了我的话。
于是我指着他说:“你他妈的要照实翻译!不要因为他付你翻译费你就怕得罪他们!如果你不照实翻译,我起身便走!那么最尴尬的是你!”
他翻译后,我缓和了口吻,问他是什么家庭出身。
他低声回答是工人家庭出身。
我说:“那么你当年肯定也是红卫兵无疑。如果你小子当年打过人,那么你自己回答他,你当年打人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当年没打过人,那么你告诉他,没打过人的红卫兵当年确有。在他面前的你我便是!”
他的脸腾地红了。
为什么外国的电视台,采访中国的当代返城知青亦即当年的红卫兵,都偏偏要选择在“黑土地”进行呢?——因为那里四壁贴着毛泽东当年身穿军装,挥起巨手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幅幅宣传画。
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主观想象“黑土地”是当年希特勒每周一发表政治讲演的诺伊曼咖啡馆。想象在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七八年后,红卫兵阴魂不散,仍经常以返城知青的身份每晚聚于“黑土地”,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回忆“峥嵘岁月稠”。也许,还进一步想象,秘密策划中国的第二次“文化大革命”……
所以,倒是他们自己的脸上,都有种心照不宣的颇神秘的表情。仿佛他们的摄像机摄下的,可能将是某一天突然变成现实的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