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求学之路(第12/16页)
分清真伪是收藏泰迪熊的关键。一般来说,大家可从泰迪熊的面相、耳型、标志纽扣等方面分辨真假;伪品无古拙味,脸相也是千篇一律的;泰迪熊真品全身的毛均向下方,而且必有长期被抱玩以致磨损的痕迹,毕竟是古董熊了;真品的四肢使用旋转式接口,是自由的活动节;伪品的四肢只用线缝在躯体上,死板粗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的孩子们是幸运的,至少他们的童年还有“泰迪熊”的陪伴,那三毛呢?她一直是孤独的,天生的孤独,这也是三毛为什么叫三毛的原因,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产生了一种共鸣:同样在流浪,同样挣扎着活着,同样渴望温暖、同情和爱。于是三毛决定:
“在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
就这样,三毛终于成了三毛。
从“罪恶的洗涤剂”到“液体面包”
“理性的德国人在美食面前却充满了激情,他们把嗜好发挥到极致,香肠有几种,啤酒更是多达几百种,其境界简直类似信奉一种主义。”
——大岛慎子《德国老啤酒主义》
都说到了德国如果不喝啤酒的话就不算到过德国,那意思就和“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个道理。啤酒从过去走到现在,一直都深深地渗透在德国文化中,成为了它的不可分割一部分——德国人酷爱喝啤酒,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嗜好和乐趣之一,“世间皆冷暖,唯有一杯酣”。啤酒在德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也有古老的传说和各式的酿制方法,还有专属的节庆以及舞蹈。三毛与荷西待客时最常用的也是啤酒,可以说是家中常备。
说到深入国家文化骨髓的德国啤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德国的啤酒园。这可不是日本那种屋顶上挂着粉红色灯笼或闪烁霓虹灯的居酒屋一般的场所,而是庭中种植有栗子树或菩提树一类的大植物的露天饮酒场所。这里可以说是代表慕尼黑贮藏啤酒产品的皇家啤酒厂和罗温布鲁,也正是这个巨大的啤酒园的开放,为成千上万的啤酒爱好者的夜生活提供了场地。
来到德国的第一感受就是啤酒店太多了,甚至可能比饭店、旅店和商店的总和还要多出好几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到处都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数不清的啤酒屋、啤酒院、啤酒馆、啤酒坊、啤酒城、啤酒村和啤酒广场,这些啤酒店带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星星点点地遍布城乡的每个角落。啤酒店是德国人喝啤酒、聊天、打牌、看电视球赛、情人约会、社交和聚会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早年就是在慕尼黑东郊能容纳三千多人的贝格伯劳凯勒啤酒馆里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所谓啤酒文化包含了饮食、生活、爱情,甚至政治、经济、军事等丰富的内涵。
巴伐利亚是德国最著名的啤酒之乡,啤酒存在的历史几乎和当地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巴伐利亚就是随着啤酒的产生而出现的,一切能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也就是三千多年前。由于巴伐利亚啤酒的历史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联,因此当地的啤酒及啤酒生产也和天主教是息息相关的。来到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走进山上茂密的树林,拨开灌木丛,就能看到一条隐秘的山径,顺着这条小径往前走一会儿,就会看到前面的一座不大的修道院,其外形朴实但庄严。进入修道院,来到一个大房间,房间里放置着一个个大小不等,并且由各种粗细不同的铜管连接的不锈钢罐子,而靠墙的铝合金架子上则摆了一排盛着麦芽、啤酒花和发酵粉等制酒原料的大玻璃缸,每个玻璃缸上都贴着彩色的标签还挂着温度计。原来,这个房间是用来酿造啤酒的,在这里,修士是可以自行酿造黑啤酒的。而这个修道院就是赫赫有名的巴伐利亚“啤酒天堂”——安蝶斯修道院。每年这里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朝圣。那么为什么这个修道院会被允许酿酒呢?这事就要说到慕尼黑了。在德国的慕尼黑还有一座“奥古斯丁”啤酒厂,酒厂的名字也不禁让人们联想到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所属的奥古斯丁修士团。传说中,在当时每年复活节前六周的四旬斋期间,修士们是不能吃肉的,他们便有意任由“大麦汁”自然发酵,最终,这种发酵后的“大麦汁”生成了一种高酒精度的饮料,修士们便将它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为了使最高教廷准许他们饮用这种美味的饮料,修士们便专门送了一桶给教皇,教皇品尝后也为之倾倒,表示这种特别的饮料可作为“四旬斋餐饮的代替品”及“罪恶的洗涤剂”,并准许巴伐利亚的安蝶斯修道院负责酿造。这种美味而又特别的饮料便是啤酒,据说啤酒的酿造技术就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俗节庆。1887年,慕尼黑城门前的特雷西娅草坪第一次迎来了由各个啤酒馆店主和马戏团成员组成的盛大队伍,这支队伍迈着热闹的大步走进了啤酒节的场地,安营扎寨,自此拉开了第一届啤酒节的序幕。从此之后,啤酒节开幕的讯号就是啤酒馆和马戏团入驻啤酒节场地的仪式。具体情况就是每年都由慕尼黑的市长和一个穿着黄边黑袍手拿红皮圣经的“慕尼黑之子”共同带领这支啤酒馆店主与马戏团组成的队伍,坐在装饰华丽的马车上面,在乐队的激昂伴奏下缓缓地驶入会场,队伍后面跟着五彩斑斓、艳丽夺目的花车。入场仪式结束之后,市长将在当天中午的十二点左右手持一支木槌,用它敲开第一桶啤酒,并向众人高呼“来!敲开它!”,等开桶仪式结束时就是啤酒节正式开幕之时。
开桶仪式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市长究竟要敲几下才能打开啤酒桶呢?人们每年都乐此不疲地讨论这个话题。一时间猜测各异,甚至有的博彩公司还为此专门开出了赔率。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纪录就是2006年乌德市长的“一锤定音”,而1950年第一次开启啤酒桶的维门尔市长因为经验不足,足足敲了19下才让啤酒顺利地从桶里流出来,着实让人们晕了一把。随后人们会迫不及待地纷纷敲开其他啤酒帐篷中的啤酒桶,顿时欢呼声、激动地尖叫声响彻全场。在1835年,为了庆祝路德维希一世与特勒泽皇后的银婚纪念日,啤酒节上首次举行了盛大的民族服装游行。随后这种游行被定为了啤酒节的保留项目,每年都有。民族服装游行不仅仅是啤酒节上的亮点,也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族服装游行之一。在啤酒节开幕之后的第一个礼拜天,民族服装游行开始了,你可以看到一支由近9000人组成的身着传统节日庆典服装的游行队伍,从马克西米利安广场出发,行走七公里,一直到达特雷西娅草坪。而这个游行队伍同样是由“慕尼黑之子”来带领,紧随游行队伍其后的是40辆装饰华丽耀眼的马车,马车上面站满了身着盛装的表演队、乐队、射手、耍杂技的小丑以及举着彩旗的旗手。参加游行的人们大多数都来自巴伐利亚州,也有少部分来自于德国其他州的,甚至有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北部、波兰和挪威的,由此可见,慕尼黑啤酒节果然影响深远。而巴伐利亚自由王国中德高望重的绅士们这个时候也会乘坐着自己的马车,其乐融融地参与到游行队伍之中。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吸引了超过600万人前往参观,其中很多游客都是来自外国的,主要来自于美国、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近几年来,啤酒节上还新增了传统服饰游行,很多游客都穿上传统的皮裤和紧身连衣裙主动地加入到了游行队伍。但是啤酒节上的酗酒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避免好好地啤酒节变成闹哄哄的酒鬼节,也为了让啤酒节可以保持其传统气氛,让老人和小孩也可以参与到其中,2005年活动主办者提出了“安静的啤酒节”这项口号,规定了啤酒馆的经营者在晚上六点之前只能演奏安静的传统吹奏乐,并且音乐的分贝不能超过85分贝,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演奏流行音乐和打击乐器来活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