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章 浮名一误(第6/13页)

曹寅摇头道:“我也不知道,我只是隐隐觉得这其中必有联系。黄芳泰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沉不住气,或许他露了郑公子一事的口风,又或许他发现了什么,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自嘲地笑道:“哎,我职责使命所在,疑神疑鬼都成为家常便饭了。”

曹湛忙安慰道:“织造大人多虑了。而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就算那个所谓郑公子真是郑成功的儿子,预备号召江南民众作乱反清,也未必有人会响应他。就好比吴三桂之前起兵,也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不是也失败了吗?”

曹寅摇头道:“吴三桂怎能跟郑成功比?一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是威名赫赫的国姓爷。当年郑成功耀兵长江时,无数江南士民争相奔走,出钱出力,甘心供其驱策。那可是顺治十六年!我大清入主中原整整十六年,居然还是如此不得民心。”

又道:“当时江宁将军喀喀木担心江宁城中汉人将为郑功成内应,预备先行屠城,两江总督郎廷佐竭力劝阻,方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由此亦可见当时民间拥郑之风之烈。”

曹湛奇道:“当真如此吗?”

曹寅道:“你有所不知,江南不是一块好治的地方。当年朝廷的一些举措,也确实过猛了些,导致许多民众怨气未散,各有离心,这也是圣上对江南特别紧张的缘由。就拿今日西园之宴会来说,不少座上宾客内心深处仍然眷念故明,你可看到台上丁南强唱出‘桃花扇底送南朝’一句时,台下那些人为之动容的神情?不过也不怪他们,毕竟经历了改朝换代嘛,这也算是人之常情。”

顿了顿,又道:“现下我要说最要紧的了,我何以会认为黄芳泰被杀跟郑公子一事有关呢——郑成功是钱谦益的得意门生,钱谦益虽已过世多年,但他生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反清复明’分子。据我所知,西园宾客中有不下数人,均跟钱氏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最为年长的胡其毅,其父胡正言与钱谦益同为东林党人,当年胡其毅也曾帮钱谦益刻书。再如黄海博之父黄虞稷、丁南强祖父丁继之,都是钱谦益的至交好友。还有韩菼韩学士,他是徐乾学的得意门生,徐氏则是大儒顾炎武的外甥,而钱谦益曾救过顾炎武性命[20] 。”

曹湛奇道:“既然朝廷知道钱谦益暗中行‘反清复明’之事,他如何还能得以善终?”

曹寅叹道:“还不是因为钱氏名气太大,诗文太好。最关键的是,他还娶了一个十分有本领的老婆——柳如是。那可是百年难遇的风流人物,才色双绝,无数人为其竞折腰。你听到外面台上在唱《桃花扇》吧?那里面的大奸角名叫阮大铖,在南明弘光朝时极为得志,一手遮天,侯方域、冒襄这些大名士都被他一一迫害。可是当钱谦益宴请阮大铖,柳如是出来敬酒时,阮大铖受宠若惊,立即起身相接,还当场回赠柳如是一顶珠冠,价值千金,表示尊敬之意。”顿了顿,又特意补充道:“这是朱老亲眼所见,绝无虚言。”

朱老便是曹家班现任班主朱音仙,曾是阮大铖家班曲师。

曹湛道:“依织造大人的意思,是要重点调查跟钱谦益相关的宾客了?黄海博的父亲不也是钱谦益的好友吗,织造大人何以坚持要请他做援手?”

曹寅道:“你须得有个内应。你是我曹寅的心腹,这是人人皆知之事。有些事,黄海博比你方便出面。不过郑公子这些事不必告知他,只说我不想张扬,想大事化小,悄悄找出凶手,给京口董将军一个交代即可。”

又正色告道:“郑公子这件事,你可别掉以轻心,以为是我异想天开。俄国与我中华本已立有盟约,而今为了利益尚且与噶尔丹结盟,东洋人贪图重利,与有日本血缘的郑公子结盟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曹湛应道:“是,我明白。”又问道:“黄芳泰是二品大员,此次金陵之行,尚带有随从,万一他的武弁问起他的下落,我该如何回答?”

曹寅思忖片刻,道:“我一会儿先派人打发黄氏随从回驿馆,就说江宁将军缪齐纳要请黄芳泰入满城做客几日。”又叹道:“这也是没法子的法子,能拖一刻是一刻。”

正好仆人引黄海博进来,不待对方开口,曹寅便上前深深一揖,道:“我这里有一桩大事,要请黄老弟你援手。”

黄海博奇道:“西园显宦名流如云,有什么大事,能轮得到我这新学后进援手?”又问道:“莫非是什么人受了外伤,要请我医治?”

曹寅道:“差不多,差不多,我可就当黄老弟答应了。今日我曹寅欠下黄家一个大恩情,他日必当厚报。”

黄海博笑道:“到底什么事,曹寅兄竟说得这般郑重?”

曹寅道:“曹湛会将原委细细告知,我得先赶回西园,招待宾客。”

曹湛便引黄海博赶来客馆,途中告知京口总兵黄芳泰被杀一事。

黄海博大为吃惊,道:“黄芳泰是二品武官,遇刺被杀是大案,曹寅兄何以不交给官府处置,还要找我做帮手?”

曹湛道:“织造大人不想张扬,只想悄悄了结此事。若将案子交给官府,肯不肯接都难说;就算接了,也是弄得鸡飞狗跳,满城风雨,如此,金陵岂不是又多了一桩丑闻?”

黄海博想了想,道:“还是曹寅兄思虑周全,此案一旦交给官府处置,消息走漏,必定是举城轰动、士民奔走相告的局面。毕竟,想要黄芳泰死的人太多了。”

曹湛大感意外,问道:“此话怎讲?黄芳泰到底做了什么穷凶极恶之事,竟得与众人结怨?”

黄海博奇道:“曹总管不知道黄芳泰的来历吗?他除了有京口总兵官职外,还是世袭的一等海澄公。”

曹湛道:“呀,莫非黄芳泰是前郑成功部将黄梧后人?”

黄海博点头道:“黄芳泰是黄梧的侄子,第四任海澄公。”

曹湛道:“我竟不知道黄芳泰的来历!而且织造大人也不知道,我记得黄芳泰入座时,织造大人介绍只称京口总兵,未提‘海澄公’三字。”

黄海博笑道:“曹寅兄的心思,只在江南士林,哪里会留意一介武官?其实我原本也不知道黄芳泰来历,也是今日新从江南提督金世荣那里听到的。”

当年黄梧献平海之策,害得沿海四省数万人流离失所,所得海澄公爵位,其实是无数百姓的生命鲜血所换,沿海一带,无人不对其切齿痛恨。黄梧及独子黄芳度早死,一等海澄公爵位由此传到其侄子手中。

到清廷平定台湾,取消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迁界令”,第四任海澄公黄芳泰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他自知难以在福建立足,便上书请求改调江南。康熙皇帝料想黄氏在沿海名声太坏,遂调黄芳泰到京口任总兵,命他低调行事。黄芳泰既有过千夫所指的经历,平日亦不敢以一等海澄公自居,旁人自是不知他是黄梧亲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