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侦探小说的系谱(第7/9页)
奎因《Y的悲剧》;克劳夫兹《桶子》;范达因《主教谋杀案》;范达因《格林家命案》;艾利希《幻之女》;克里斯蒂《无人生还》;菲尔伯茨《红发的雷德梅因家族》;勒鲁《黄屋奇案》;钱德勒《漫长的告别》;菲尔伯茨《黑暗之声》;克里斯蒂《罗杰疑案》;法兰西斯·艾尔斯《杀意》;柯南·道尔《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共十三部作品。
其中艾利希、钱德勒、艾尔斯是黄金时期以后的作家,而勒鲁、道尔是黄金时期以前的作家,此外其余八篇全都是黄金时期的作家和作品。
英美的黄金时期持续了二十年以上。这段期间,说到侦探小说,几乎都指本格作品;而在日本的《新青年》杂志上颇受欢迎的比斯顿、雷贝尔等,在英美不被当成侦探小说。所以,那时候我不得不写下《日本侦探小说的多样性》等文章加以辩护。
可是本格一枝独秀的英美侦探小说界,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显现出异于日本的多样性。冷硬派的鼻祖哈米特开始写小说的时间比黄金时期中坚分子的奎因及卡尔更早,但他确立作家地位,却是在一九三○年以后。冷硬派仰仗高级知识分子评论家,终得认可,成为美国独特的文学性侦探小说,拥有许多追随者。
另一方面,承袭出现于战时英国的文学性谍报小说系统的心理恐怖小说——心理悬疑——被分出来,自成一派。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格雷厄姆·格林[172]、艾瑞克·安伯勒、法国的乔治·西姆农、美国的康乃尔·伍立奇(别名艾利希)等。不同于此,后来还出现冒险小说这样的称谓,专指本格味较淡、犯罪心理小说式的、或是风俗小说式的风格,但此一类别与心理性的悬疑风格有所重叠,无法明确划分。都不追求逻辑快感是二者的共通处。
我记得同样是三十年代后半,有一种说法甚为流行,主要是将本格侦探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比喻为人偶或棋子,画蛇添足之外还与现实脱节。本格作品推崇诡计的创新,但诡计几乎已经用尽了,再加上人偶、棋子之说横行,使得接下来的作家创作时纷纷转向冷硬派的风格,也有作家投入精力于心理悬疑或冒险小说,朝现实风格迈进。话虽如此,本格派也并非消亡了。尤其是英国,现在仍有许多本格作家,只不再是主流罢了。
我必须声明,我并不喜这样的转变。我性格别扭,对一般小说毫无兴趣,只受到侦探小说和怪奇小说吸引,所以还是喜欢侦探小说味十足的侦探作品。和一般小说难以区别、侦探小说味淡薄的作品无法满足我。可是风格与黄金时期相同的作品我受够了。虽然无法想象面目一新的纯侦探小说会是什么模样,但我想也只能等待如同爱伦·坡发明爱伦·坡式的侦探小说那样,再出现一个新的爱伦·坡创造出形式完全崭新的纯粹侦探小说。我一向主张,新艺术的诞生总是受到优秀天才或团体力量的牵引。因此我认为侦探小说不会融入一般小说,不会被逐步吸收,而是会出现一位新人,创造出个性鲜明、形式新颖的侦探小说。
入选去年度日本版《希区柯克推理杂志》十大杰作的,大部分都是黄金时期的作家作品,但在这个榜单公布的一年前(昭和三十四年),英国作家朱利安·西蒙斯[173]广征各方意见,后将整理结果发表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在日本也蔚为话题。而最佳九十九部杰作中,当然有不少黄金时期的作品入选,不过入选的作品,品类远远超出了本格范畴。《天方夜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威廉·福克纳的《圣殿》、毛姆的《英国间谍阿兴登》、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格雷厄姆·格林的《职业杀手》等也出现在榜单内。专业推理作家的作品与非纯粹侦探小说的作品同样榜上有名(这最佳九十九部杰作的作家与作品名,与其他各种排行榜一同收入中岛河太郎所著的《推理小说笔记》当中)。
相较于去年的日本问卷调查结果,这份西蒙斯的排行榜更能反映当前推理小说界的倾向,它认同了黄金时期推理小说界看不到的多样性。传统的推理小说当然存在于现代的小说类别中,但另几个分支的力量日益壮大,若想有一个足以涵盖各分支内涵的称谓,只能冠以“Mystery小说”或“犯罪小说”之名了。
日本这几年似乎也赶上英美的潮流了。就像先前也提到的,战败之初,横沟、角田、高木等人只写本格作品,终于拉近了与英美黄金时期的距离。后来登场的众多作家中,专注创作纯粹侦探小说的只有鲇川哲也、仁木悦子、笹泽左保[174],其他大多数作品特征就和英美近年来的一样,本格味更淡,其他元素更加突出。
有人说这是东西方偶然的巧合,倒也并非如此。现代日本推理小说风潮的兴起,应该是从芥川奖作家松本清张以推理作家身份声名大噪开始的,昭和三十二年,他的短篇集《颜》获得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奖。可这场创作风潮并非凭空而来,在那之前有那么长一段翻译推理小说周期。借着蓬勃的态势,我预言翻译小说风潮之后,必定会有一次创作高潮,但没想到它以空前的规模出现了。
翻译小说的风潮也是盛况空前。引领该风潮的头号功臣是早川书房,“早川口袋推理丛书”在五六年间出版了五百多册。一家出版社在短期间内只出版一种品类——推理小说,且数量如此之大,我想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东京创元社虽然起步稍晚,但出版的作品数量也不逊于早川书房。我从两社出版的第一部推理作品开始收藏,目测它们在书架上占据的面积,创元社的丛书及文库本和早川推理分量差不多,或许创元社还要更多一些。
这次的翻译风也刮到了本格以外的作品,因此获得了不喜欢登场人物模式固定的读者群的青睐。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喜欢翻译推理小说。我并非空口胡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昭和三十一年左右,《日本读卖新闻》上大篇幅连载了福永武彦[175]、中村真一郎[176]的《门外汉侦探小说问答》。福永武彦甚至也写起了纯粹侦探小说。
此时,文坛作家的先驱有松本清张、有马赖义、加田伶太郎、菊村到等人,此外大冈升平、安部公房[177]、柴田炼三郎[178]、藤原审尔[179]、吉行淳之介[180]、梅崎春生[181]、中村真一郎、远藤周作[182]、三浦朱门[183]、曾野绫子[184]、新田次郎[185]、石原慎太郎、邱永汉、南条范夫[186]、小沼丹[187]等人,亦涉足推理小说的创作,最近水上勉[188]大热,名气直追松本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