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第16/21页)
干冰
利用干冰会气化成二氧化碳的性质,在盛夏密闭的小房间里大量放置干冰,随着干冰不断气化,熟睡的目标会死于二氧化碳中毒。曾经有日本作家用这样的诡计写过小说。还有更极端的运用,用液态气体冻结人体,再用铁锤把尸体敲得粉碎。
花冰杀人及其他
还有一个想介绍的诡计,是利用冰冻的花朵或是用来消暑的冰柱杀人的点子。院子的角落里躺着一具尸体,头部似乎遭到钝器重创,导致头盖骨骨折死亡。可是经过缜密的调查后发现,疑似命案发生时间的前后,没有任何人靠近过院子这一角落。此外,附近也找不到和伤口吻合的石块或其他钝器,是一起极为不可思议的命案。此时名侦探现身,发现尸体附近掉着一支夏季花朵。花朵看起来是从茎的最尾端部剪下的,是用来插花的花,在夏季艳阳曝晒下,已经完全枯萎了。侦探从这朵花联想到消暑用的花冰。而尸体正是倒在隔壁家三层楼洋房的后面。
如果有人从三楼窗户朝着被害者头顶砸下巨大的花冰,这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花冰在尸体被发现之前在艳阳下融化,水分也蒸发了,只有花冰里的花朵残留在地面。侦探根据这个推理调查洋房里的居民,发现果真有人从三楼的窗户扔下过花冰。
还有很多利用冰块杀人的点子。例如在冻结的湖面凿开一个足以让人掉落的洞穴,等上面结上一层薄冰,再邀请目标前往滑冰,巧妙地将之引导到薄冰上,伪装成意外死亡。也有同样发生在雪国的案子,先铺陈目标会在深夜蹲在坡道底下不动的特殊背景。而凶手刚好知道了目标的行动,事先堆出一个大雪人,正面插一把短剑。然后准备好机关,让雪人刚好在目标蹲下的同一时刻滑下坡道。而凶手与两三名朋友在远处喝酒。预定时间一到,雪人就会因为机关自动滑下坡道,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刀子刺进蹲下来的凶手后背。虽然凶器会遗留在现场,但找不到有人靠近的痕迹。凶手因为有喝酒的朋友作证,拥有完全成立的不在场证明。雪人会崩解散乱,与附近堆得高高的雪堆混在一起。不过要达到目的,雪人的滑行路线必须与目标在同一条线上,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不过这毕竟是小说,可以巧妙地描写出顺理成章的状况,不会让读者感到不自然。
我所搜集到的使用冰块作为凶器的诡计,大概就是以上几种。像这样专挑诡计深入说明,看起来颇为幼稚,但放到小说里,大部分都颇具说服力。侦探作家必须以这些诡计为骨架,利用小说技巧为其添加血肉,赋予真实性。这就是侦探小说的困难之处。单看作者的技巧,高明的的确能使这些诡计看起来煞有介事,使读者拍案叫绝。
在真实的犯罪事件中,极少使用如同本篇列举的拐弯抹角的诡计。即使用了,也不可能像小说描述的那样顺利,越是绞尽脑汁,就越容易留下某些线索,只会加快犯罪曝光的速度。在真实的案件中,越是没有计划性、越是随意性的犯罪,越是难以破案。可是也不能断定完全没有这类精心策划的犯罪手段。就像前面说的,从冰箭的点子留存在古老的梅第奇家的记录中,还有碎冰块击中路人胸口的意外被误判为枪杀的例子来看,这也并非全无可能的事。事实远比小说更离奇,对真实犯罪调查感兴趣的人,将侦探作家奇特的构思记在心中,也未必是白费工夫。
(收录于《续·幻影城》、《侦探小说之谜》、《乱步随笔》)罕见的毒杀案例
有本书叫《毒药与毒杀者》(Poisons and Poisoners),作者是英国军医学校附属博物馆历史部长汤姆森(C.J.S.Thompson)。不过这并非毒药的著作,而是类似于毒药罗曼史,非常有趣。小酒井先生写过《毒药及毒杀的研究》,《毒药与毒杀者》,该书风格与小酒井先生的作品近似,但更要详尽许多。内容非常吸引人,我从里面挑出了几个富有传奇性的有趣故事,并非利用毒药谋杀的案例。我要介绍的并非毒药本身,而是盛放毒药的媒介物,第一个是“毒杯”。
说的就是毒杯,不是在杯里下毒,而是杯子本身带毒性,只要用那个杯子喝东西,无论是酒还是水,都能把人毒死。十七世纪的法国人弗兰索瓦·布洛是制作这种毒杯的专家,也是毒药史上知名的人物。他的制杯方法非常有意思,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甚至近似巫术,难以置信。他先准备一只银杯,然后在捉来的蟾蜍体内填砷。不知道是强行灌入还是用别的方法,总之就是在蟾蜍体内填进砷。接着在那只蟾蜍的头上扎洞,挤出血来,倒进银杯。挤血的同时要念一种咒文,接着血就会渗进银杯里面。据布洛留下的记录,像这样加工过的杯子,毒性是清洗不掉的,拥有五十次杀害用这个杯子喝酒或喝水的人的效力。这件事在当时似乎广为人知。想除去毒性,只有把杯子扔进火中烧才能办得到。据说布洛接了许多制作毒杯的订单,发了一大笔财。
这个故事实在太像传说了,颇为荒谬,较为现实一些的是一种“毒衣”。需将贴身衣物放到砷和班蝥的混合溶液里浸泡,晾干后让目标穿上。长时间穿着,衣物摩擦皮肤,皮肤就会溃烂,当时的医生都会误诊为某种可怕的疾病,据说一定会被误诊。针对这种病医生开出大量水银剂,病人则在治疗过程中死去。杀害过程非常漫长,据说这样的“毒衣”曾风行一时。毒衣的例子是从名为鲁西安·纳斯医生的著作中引用的,他所举的实例中,有一名叫普雷约恩夫人的法国女性,为了杀夫,夫人把丈夫的衬裤泡进有毒的混合液中,只在裤子动手脚这一点倒是很有意思。然而丈夫大概是感到疼痛发现不对劲儿,控告妻子,结果普雷约恩夫人遭到处罚。她的下毒方法也是某个毒药专家传授给她的,据说她付了折合现今币值约八千圆换得这个秘方。纳斯医生为了证实是否确有其事,在天竺鼠祼露的皮肤上涂抹砷软膏,一段时间后,天竺鼠的皮肤没出现任何异状,倒是内脏出了问题。这表示砷光接触皮肤也可以杀害这类小动物,不过听说“毒衣”的实验不光是贴身衣物,在卧房的拖鞋上下毒也可以达到相同效果,印度人则把它用在结婚礼服上。大概是印度人不穿内衣,只穿一件单衣的缘故。印度王族利用有毒的结婚礼服杀人的例子相当多。
“毒衣”的真正目的并非杀人,只是让皮肤溃烂。用于杀人更实用的其实是“毒刀”——这是刚才提到的作者亲眼所见,听说现在还有实物留存。那似乎是比一般餐桌用的刀子更小一些的水果刀,刀刃插在柄里,可以小范围上下移动,握住刀柄使力切东西时,刀刃就被往上推。毒刀刀柄设有弹簧机关,切东西时被握住的手柄下方会弹出三根针,毒液沿着针流出。客人若是拿它切东西,就会被针刺伤手指,毒液随血液进入体内。然而只要松手,又是一般的刀柄,看不出里面藏了针。刀子上镶嵌着非常漂亮的宝石,也有雕刻装饰,根本看不出针孔,只是让对方感觉到些许疼痛,就能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