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23/32页)

  饭洼似乎心意已定,所以敦子回头看警察:“益田先生,我们留下来过夜可以吗?”

  

  “什么?啊,菅原兄,怎么办?”

  

  刑警们也商量起来了。敦子侧眼望着他们,转向我这里:“老师要怎么做呢?”

  

  “我都可以啊,反正我只是随波逐流跟来这里的。”

  

  “今川先生呢?”

  

  对了,还有今川。我都忘了。

  

  “我的目的没有达成,不能回去,而且我自己一个人也没有自信回得去。如此罢了。”

  

  原本在角落仰望建筑物屋顶的今川用一种大舌头的声调说。可能是一直默不作声,舌头一时转不过来吧。这我很了解。

  

  “和尚先生!”似乎商议完毕,益田用滑稽的称呼叫道,“只要等到九点,就可以进行约谈是吧?”

  

  “没错。”

  

  “在那之前,能不能先调查小坂先生居住的地方?”

  

  “应该可以。”

  

  “嗯……呃,各位。”益田转向我们,“想过夜的话也没有问题,我们能够配合。因为照目前的状况,搜查也毫无进展。”

  

  “那么我们就在这里叨扰一晚。各位都同意吧?那么,佑贤师父……”

  

  结果变成是敦子勉强统合了乌合之众,饭洼突兀的提议硬是通过了。佑贤再次露出豪爽的笑容,叫来在后面待命的僧侣。

  

  “我立刻安排。英生。”

  

  “在。”

  

  “你带这几位到内律殿去,我随后就到。记得泡茶款待,别怠慢了。”

  

  佑贤对随从的僧侣说完,转身离去。

  

  年轻僧侣朝着佑贤背后深深行礼后,重新转向我们说:“贫僧名叫英生,请各位随我过来。”

  

  没有半个人影,当然也没有任何声响。

  

  这里应该住着三十名以上的僧侣才是,可是简直形同无人之境。完全不像是在寺院境内。不过我也不清楚从哪里到哪里才算是寺院境内。

  

  我们被英生带领到更偏远的小殿堂去。我不知道是不是称做殿堂,总之是一栋相当小巧的建筑物。

  

  刚才佑贤说这是方丈。

  

  可是方丈的话,应该是十尺四方,也就是四张半榻榻米左右的大小,但这里虽然小,却也不止四张半榻榻米,当然里面好像也被隔成了几个房间。

  

  “这里称为内律殿。直到去年夏天为止,是由一名知事所使用,但是现在由于某些原因,已无人使用。”

  

  大部分的人听到这样的说明都能够接受,益田却很爱追究:“不好意思问这么多,不过你说的知事是……”

  

  “所谓知事,就是主事职的僧侣,分担禅寺的庶务。监院、维那、典座、直岁为四知事,有些大寺院更将监院区分为都寺、监寺、副寺三者,为六知事。本寺则是设四知事。方才的慈行师父是监院,佑贤师父是维那,而过世的了稔师父则担任直岁。”

  

  “哦,那个叫直岁的做些什么工作?”

  

  “呃,请问……”

  

  “啊,失礼了,我是国警神奈川本部的……”

  

  益田正要从外套内侧取出警察手册,却被菅原一把抓住胳臂。

  

  “小哥……不,益田老弟,这样一群人站在玄关前,人家和尚也很困扰吧。到里面去吧。”

  

  益田“哦”了一声。

  

  以此为契机,我们进入了内律殿里。

  

  刚才也是这样,从纯白的雪地里突然进入昏暗的室内,我迟钝的虹膜完全机能失调,暂时失去了视觉。

  

  这是一栋古老的建筑物。榻榻米几乎都已经褪色,柱子则泛黑到分不出是木制还是石制的地步。纸门上绘有图画,却暗淡模糊。再加上室内光线不足,完全看不出画的是什么。

  

  可能是出于占董商的习性,今川频频四处查看。鸟口则吵吵闹闹的:“看呀,关口老师,这比仙石楼还要古老。这种老臭味非比寻常啊。”

  

  “什么叫老臭味?”

  

  “就是古老的气味啊。”

  

  鸟口说,但我觉得这根本是线香的味道。

  

  英生送茶过来了。

  

  “让各位久等了。贫僧人山以来,从未有过客人莅临,如有失礼之处,还请多见谅。”

  

  “哦?那么也没有人来参拜喽?”菅原问。

  

  “本寺并无檀家信徒。”

  

  “没有檀家?”

  

  “是的,没有。”

  

  “那么寺院应该没办法经营下去吧?”益田说道。

  

  今川接着问:“我听仙石楼的人说,战前这里有许多信徒……”

  

  “呃,战前的事贫僧并不清楚。”英生歉疚地说。

  

  的确就像益田说的,若是没有檀家信徒,寺院是不可能维持得下去的。

  

  我在前些日子偶然有机会得知一座没有檀家的寺院,但是那里并不是什么正经地方。盂兰盆时节不拜访檀家、不经营墓地、不为人举行葬礼的和尚,似乎全都被视为不正常。

  

  可是关于这一点,回到根本来看,也是件相当奇妙的事。仔细想想,僧侣原本就是求道者,与世俗隔绝是理所当然之事。

  

  若是纯粹地潜心修行佛道,会与社会疏远也是无可奈何吧。然而这样的人在现代却往往被视为不正常。只有能够在社会中与世俗共存的求道者,才会被当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