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寂静之地(第12/12页)

直到现在,也就是事情过去很久之后,我才发觉:我忘记了讲述什么是写作《试论寂静之地》最紧要、最强烈的动机,也就是说:那些过渡,那些突然的过渡,从沉默、被打击得目瞪口呆回到语言和讲话——一再感受,在生命的进程中愈来愈强烈,在关闭意识大门的时刻,独自与这样的地方和它的几何形态为伍,远离其他人。

在外面:沉默。保持沉默。变得无语。无言。保持无语。丧失语言。语言丧失。因为别人的言语和词语变得寡言,因为他们变得沉默——厌烦——兴味索然。口里吐不出一个字,更糟糕的是,心中,肺里,血液中或者别的部位也参与其中。最多不过是一种无声的东西,一种听不到的东西:“我暂时告急!”

然而,刚一到寂静之地:语言和词汇的源泉生气勃勃地迸发了,也许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尽管这个刚才还一直沉默不语的人向外不会变得有声。向下走在通常那么陡的、但已经被踩踏得好舒适的楼梯,关上门,横着或者竖着插上门闩,便开始说话了,顽固不化,发自心灵深处,以朗诵颂歌诗篇的语调,热情洋溢,大声惊呼,一句接着一句,怀着一种完全不同的轻松劲,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即使比如只是这样说:“是的,你现在瞧瞧吧。这到底可能吗?当危急达到顶点时。你就帮帮我们吧。完完全全地。土归土,尘归尘97。孩子,孩子。这会是葡萄酒。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而现在呢?就在今晚或者永远不会。喧哗与骚动98。你为什么离开了我?新的词语!伴随着新的词语觉醒。心没有受伤。实实在在地活下去。男人和女人。女人和男人。我永远不会成为歌手。你好啊,莫莉小姐99。惊奇就是一切。你们接受我吧。”

外面的怪声大叫,尖叫,怒吼和刺耳的呼喊:变成了大众的喃喃细语和世界响声。走吧,去吧,出发,回到其他人当中去,说多音节的话,满怀兴趣地说。

2011年11月写于法国弗克桑地区马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