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第三十七章(第10/13页)
甲板上坐着几个意大利人:他们板起了脸,默默抽雪茄,不时怀着隐藏的仇恨瞟一眼那些穿白上装的、淡黄头发的军官。这些人毫无必要地跑东跑西,瞎管闲事;应该指出,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有的还是才二十来岁的孩子,我现在还仿佛能听到他们那种尖细而刺耳的粗野嗓音,那种像咳嗽一般的淫荡笑声,尤其是那种奥地利口音的难听的德国话。我再说一遍,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但我觉得,他们站在我们的鼻子跟前却背对着我们,这姿势本身便是在向我们装模作样地示威:“听着,我们是胜利者,你们得听我们的!”单单为了这一点就应该把他们扔进海里;我甚至感到,要是当真发生这种事,我一定会幸灾乐祸,唯恐不把他们淹死。
要是谁愿意花些工夫对这两种人看上五分钟,他一定会明白,在这些人之间是根本谈不到调和的,他们的血液中就包含着彼此的仇恨,要使它溶化,缓解,消失在无害的种族差别中,恐怕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到了午后,一部分旅客进舱去了,另一部分人叫了菜在甲板上用膳。这时,种族的区别更加鲜明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的举止没有一点是相同的。意大利人吃得少,带有他们天生的优雅而自然的风度。那些军官却狼吞虎咽,嚼食物有声音,还乱丢骨头,把盘子推来推去,有的人扑在桌上,又快又熟练地用调羹舀了汤,呼啦呼啦往嘴里送,还有的人用刀子直接吃白脱油,不用面包也不蘸盐。我瞧着这些吃喝大师,不免朝一个意大利人看了一眼,笑了笑,他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也向我笑了笑,表示同感,还露出了一脸厌恶的神色。还有一点:我发现,意大利人不论要菜要酒,每次都会用头或目光向侍者表示一下谢意,奥地利军官却傲慢不逊,像俄国的退伍少尉或准尉当着外人的面对待农奴一样。
一个淡黄头发、瘦长条子的年轻军官作了最后的表演:他把一个五十来岁的士兵(从脸型看,大概是波兰人或克罗地亚人)叫来,为他的一个疏忽把他大骂了一顿。老头儿按规矩站得笔直,等军官骂完后,似乎想说什么,但刚讲了一声“长官”,淡黄头发的军官便厉声喊道:“住口!向后转,开步走!”然后向同伴们回过头来,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重又开始喝啤酒了。为什么要当着我们的面这么做?说不定是故意给我们看的。
船到马格第诺,我们一上岸,再也憋不住那一肚子闷气,随即对着还停在那儿的轮船大喊:“共和国万岁!”一个意大利人摇摇头,与我们呼应道:“啐,这些畜生,畜生!”
我们这么轻率地大谈各民族的团结友爱,不是太早了吗?掩盖仇恨的一切努力,难道不仅仅是暂时的虚假的和解吗?我相信,只有随着民族特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逐渐消失,它对其他民族的侵凌性质也才会跟着消失;然而要使这种教养深入民族的整个心灵,需要很长的时间。当我望着福克斯通和布洛涅,多佛和加来时106,我不禁感到惶恐,心里想说:还需要许多世纪。
1 《圣经》中的通天塔。据《创世记》第十一章,当时世人语言相同,他们要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塔,耶和华为防止这事,使他们语言彼此不通,城和塔终于未建成。因此巴别塔引申为语言混杂的地方。
2 让·热拉尔(1803—1847)的笔名,法国漫画家和插图画家。
3 古代以色列王国于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灭亡后,以色列人即流亡各地。
4 罗马于1849年2月宣布成立共和政府。路易·波拿巴政府派法军进行武装干涉,于7月3日攻陷罗马。
5 1849年5月巴登爆发起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的兄弟威廉亲王镇压了巴登和普法尔茨的起义。
6 帕斯克维奇是俄国元帅,1849年带兵镇压了匈牙利的革命。格尔盖伊(1818—1916)是匈牙利著名军事家,在匈牙利革命时期任领导人,1849年8月接替科苏特任匈牙利元首,但两天后即向俄军投降,被科苏特等指责为叛国投敌。
7 科布伦茨是靠近法国的德国城市,18世纪末年法国爆发革命后,贵族保王分子纷纷逃至此地,路易十六的大臣卡龙并在这里成立了流亡政府。
8 博沙尔是法国君主派人物,制宪议会议员,负责对巴黎六月起义等的侦查起诉工作。
9 施特鲁沃(1805—1870),德国革命家,1848年巴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10 1848年10月维也纳发生起义,抗议奥地利皇帝派兵镇压匈牙利革命的军事行动,起义随即被镇压。
11 波兹南和加利西亚当时都处在普鲁士的统治下,1848年先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来都陆续失败了。
12 卡普(1824—1884),德国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13 挪亚、罗得和亚当都是《圣经》中人类的祖先。
14 海因岑(1809—1880),德国政论家,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15 即古斯塔夫二世(1594—1632),1611至1632年的瑞典国王。
16 捷克宗教改革时期胡斯教派中的激进派,主张在圣餐中,教徒与主礼的教士一样,可以用饼和酒两种方式领受圣餐(在一般教仪中,主礼的教士可领饼与酒,教徒只能领饼,不得领酒),因此具有较明显的民主精神和平民色彩。
17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一个粗野笨拙的地主。
18 作者根据席勒的叙事诗《手套》中的句子改写的。
19 高尔(1758—1828),奥地利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曾系统研究脑各部与人的心理的关系,企图建立所谓颅相学体系。
20 18世纪末年的法国革命家,主张开明君主制度。
21 见《往事与随想》第二册。——作者注按:这是指赫尔岑1861年在伦敦出版的版本,在本书中为第四卷第二十七章。
22 见《强盗》第一幕第二场,但讲这话的不是舒夫特勒,而是格利姆。
23 派基镇在日内瓦郊区,1849年7月至10月马志尼住在那儿。斯皮尼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参加者。
24 梅迪契(1819—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活动家,加里波第的志愿军中的重要人物。
25 萨斐(1819—1890),意大利革命家。
26 阿维尼翁在法国东南部,但在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它不属于法国,在名义上是教廷的藩属。由于权力斗争和政治形势,1309至1377年,教皇把教廷从罗马迁至阿维尼翁,在七代教皇长达七十年的统治时期,阿维尼翁成了天主教的王国的中心。
27 门诺蒂(1798—1831),意大利革命家,老烧炭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