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第三十七章(第11/13页)
28 兄阿蒂利奥(1810—1844),弟埃米利奥(1819—1844),都是马志尼的信徒。
29 博纳罗蒂(1761—1837),法国革命家,出生在意大利。
30 巴贝夫(1760—1797),法国革命家,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杰出代表。
31 皮亚诺利(1827—1855),意大利革命家,1855年因行刺路易·波拿巴被处死。奥尔西尼(1819—1858),意大利革命家,亦因行刺路易·波拿巴被处死。皮扎卡尼(1818—1857),意大利革命家和军事家。
32 指奥尔西尼和皮亚诺利行刺拿破仑三世的事。
33 皮扎卡尼于1857年与马志尼一起制订了一个在那不勒斯突然登陆,展开革命活动的计划。
34 指1853年2月和1854年9月米兰的两次起义,这两次起义都由于准备不足,没有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而失败了。
35 那不勒斯当时为两西西里王国的一部分,处在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统治下。
36 指拉丁语系(罗马语系)的欧洲各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
37 “野猪”指两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菲迪南二世,卡塞塔在那不勒斯附近,是他的城堡所在地。
38 “驾车人”指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39 这首诗用意大利文印在俄文原著上,已被中译本编者从译稿中删去,诗的内容请见赫尔岑在此加的如下脚注:我把这些已成为民间传说的美妙诗行,用贫乏的散文翻译如下:“他们拿着武器上了岸,但没有与我们打仗:他们扑在地上,亲吻土地;我抬头 望着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他们的眼睛中都闪动着泪水,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据说他们都是强盗,是从匪窟中来的,然而他们什么也不要,甚至没拿一块面包,我们只听得他们说:‘我们是来为我们的国土而死的!’“他们一共三百人,人人年轻而强壮……可是全都死了!“走在他们前面的是金黄头发的年轻领袖,蓝蓝的眼睛……我鼓起勇气,握住他的手问道:‘你要去哪儿,美丽的领袖?’他望着我答道:‘我的姐妹,我要去为祖国而死。’我的心悲痛已极,我说不出话,但是我想说:‘愿上帝保佑你!’“他们一共三百人,人人年轻而强壮……可是全都死了!”我也认识这个漂亮的领袖,不止一次与他谈论过他悲惨的祖国的命运……——作者注这首诗系摘自卢·梅尔坎蒂尼(1821—1872)的《萨普里的刈麦女郎》,梅尔坎蒂尼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诗人,1848至1849年革命的参加者。《萨普里的刈麦女郎》是他较为著名的一首诗,诗中的年轻领袖便是皮扎卡尼。萨普里是他们登陆的地点,在那不勒斯附近。这次登陆行动的详细情形便是通过这首诗流传下来的。
40 在19世纪50年代,意大利民主主义革命派中发生了分化现象,一部分人主张在皮埃蒙特王国的领导下统一意大利,另一部分人在波拿巴主义的影响下,对拿破仑三世抱着幻想,希望在他的支持下实现统一。
41 马宁(1804—1857),意大利威尼斯复兴运动领袖,1848年3月起义后成为威尼斯共和国总统,领导人民抗击奥地利占领军,失败后流亡巴黎。1855年他公开要求在皮埃蒙特王国领导下统一意大利,放弃共和主义思想。
42 由于马志尼组织的一些革命行动不断遭到失败,加里波第于1854年8月公开发表了对他的谴责信,就这类行动提出了不同看法。
43 赫尔岑在这里所说的“第一次革命”系指1789至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赫尔岑把意大利资产阶级称作“皮埃蒙特地层”,是因为皮埃蒙特地区的资产阶级比意大利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更为强大,赫尔岑下面指出的那些特点——温和的自由派态度和对人民革命运动的畏惧,在这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44 圭恰尔迪尼(1483—1540),意大利历史学家,写有不朽名著《意大利史》。
45 穆拉托里(1672—1750),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写有《意大利编年史》等巨著。
46 这些人都是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参加者,利塔是历史学家,贝尔贾约索是女作家,博罗梅奥、德尔-韦尔梅等是政治活动家。
47 罗米奥(1786—1862),意大利中部阿布鲁齐山区的山民,后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在意大利南海岸的卡拉勃利亚起义中成为领导人。
48 西尔托里(死于1874年),意大利教士,后参加民族解放运动,1848年在威尼斯抵抗奥地利军队。马盖拉是威尼斯附近最后陷落的一个城堡,西尔托里是最后退出的人。
49 科森兹(1820—1898),意大利革命家,起先追随马志尼,后来主张在皮埃蒙特王国领导下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50 兄卢依吉(1814—1886),弟卡洛(1817—1905),两人都在1849年参加过威尼斯起义,又在罗马参加过抗击法国侵略军的战斗。
51 特拉斯脱韦尔是罗马西南部的工人居住区,在罗马革命期间,这里的工人和手工业者积极参加了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
52 内波斯(约公元前100—约前25),古罗马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世界史》、 《名人传》等。
53 加里波第于1848至1849年革命失败后,第二次前往美国,先是在工厂做工,后来在商船上当船长,多次航行各地。1854年2月他的商船“共和号”来到英国伦敦,赫尔岑便是在这时与加里波第认识,但他们的初次会面不是在船上。
54 尼斯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意大利,直到1860年才永久割让给法国,成为法国的领土。加里波第对此曾提出了强烈抗议。
55 加里波第主张在皮埃蒙特-撒丁王国领导下完成意大利的统一。后来意大利基本上走了这条路,建立了意大利王国,这使意大利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大量封建残余。
56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写特洛亚英雄埃涅阿斯的冒险经历。下面的“我歌唱武器和勇士”是这部史诗的第一行诗句。
57 奥尔西尼于1858年1月14日在巴黎的勒佩勒蒂埃路行刺拿破仑三世,投了三颗炸弹,但没有成功。
58 乔治·桑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天赋极高的意大利人,他向往自由,生活在大自然中,放荡不羁,蔑视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物质福利。
59 里恩佐是意大利人民领袖,1347年任罗马保民官时,与贵族展开过激烈的斗争,失败后出走。一般认为,在1849年意大利革命中牺牲的契切洛瓦基奥便是里恩佐式人物。
60 这里谈的都是奥尔西尼一生的几件重大经历:1854年春,奥尔西尼与马志尼计划在意大利中部举行起义,密谋失败后,奥尔西尼遭到了撒丁王国警察的追捕;1854年下半年奥尔西尼又与马志尼密谋在米兰举行起义,因而被奥地利警察逮捕,关进曼图亚监狱,1856年3月越狱后即前往伦敦,计划行刺拿破仑三世的行动,并开始制造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