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第三十七章(第12/13页)
61 1831至1846年的罗马教皇。
62 马基雅弗利(1469—1527),意大利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
63 梅迪契(1389—1464),佛罗伦萨历史上最大的统治者,曾以恐怖手段攫取佛罗伦萨的统治权,死后被授予佛罗伦萨“国父”的称号。
64 普罗奇达(约1225—1299),西西里解放斗争的领导人,曾与法国占领当局展开英勇斗争。
65 拿破仑是科西嘉人,科西嘉一直由意大利各城邦所统治,直至1769年(拿破仑出生的一年)才并入法国版图。
66 在意大利中部,这个地区重视复杂的祭祖和占卜活动。
67 奥尔西尼的脑袋给砍下后,据报载,拿破仑命令把它浸在硝酸中,使人无法用它拓成面模。先知约翰的头是盛在金盘里献给希罗底的,从那时到现在,文明和化学已造成了多么大的进步!——作者注关于先知约翰的事出自《圣经》:他得罪了犹太王希律的妻子希罗底,希罗底便唆使女儿莎乐美要求希律杀死约翰,把他的头盛在盘子里呈上,见《马太福音》第十四章。
68 指1855年9月皮亚诺利用手枪行刺拿破仑三世的事。
69 意大利于19世纪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统一,但这是在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萨伏依王朝领导下建立的意大利王国。在驱逐奥地利统治者时,撒丁王国得到了法国的支持,依靠两国的联军才取得胜利。卢西恩·缪拉(1803—1878)是约希姆·卢西恩·缪拉之子,约希姆为拿破仑一世麾下名将,被封为那不勒斯王,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被处死。卢西恩为夺回王位,与拿破仑三世订立密约,企图利用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推翻波旁王朝在两西西里的统治,取而代之,同时也使南意大利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70 教皇基亚拉蒙蒂即庇护七世,1800至1823年的罗马教皇。拿破仑一世为扩大权力,1809年宣布教皇领地并入法国,1812年,把庇护七世押送枫丹白露软禁。1813年双方订立协议,教皇承认天主教会由法国皇帝领导。据梯也尔在《执政府和帝国时代历史》中说,庇护七世在屈服于拿破仑的要求时,曾慨叹命运的反复无常和尘世权力的转瞬即逝。
71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二世(1806—1878),西班牙王后,1833年国王死后担任摄政。
72 即教皇庇护九世,他于1846年被选为教皇。
73 法国革命者,1848年参加法国革命,后来为帮助罗马抗击法国侵略军,在战斗中阵亡。
74 奥尔西尼于1857年在英国出过一本《回忆录》,其中谈到赫尔岑“那几天中几乎像发疯一样”。
75 莫尔蒂尼(1819—1902),意大利1848至1849年民族解放运动的参加者。
76 伦巴第人本来是北方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直至公元6、7世纪才南移,在意大利北部定居;伦巴第这时仍处在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下。
77 阿尔梅利尼(1777—1863),意大利政治活动家,于1849年的革命中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执政。
78 即前面提到过的两次“米兰起义”中的一次:1853年2月的起义。根据马志尼的计划,在米兰起义的同时要在意大利中部也举行起义,造成犄角之势。由于米兰起义没有成功,波伦亚的起义被取消了。
79 意大利著名诗人。
80 巴比埃(1805—1882),法国诗人,他的诗集《抑扬格诗》抨击了资产阶级在法国七月革命中的叛卖行为,但情调低沉。
81 莱奥帕尔迪死于1837年6月。
82 克莱贝尔(1753—1800),泥水匠出身的法国将军,1789年加入国民自卫军,后成为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大将,远征军司令。
83 塔尔马(1763—1826),法国著名演员,共和主义者。
84 法国为庆祝革命胜利,决定在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时在巴黎马尔斯广场庆祝“联邦节”,为此需要群众义务参加广场的清理等工作,巴黎的居民,包括一些知名人士,都参加了这次劳动。
85 指1848年巴黎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
86 指19世纪初在拿破仑的侵略面前普鲁士不得不投靠俄国,参加反法联盟。
87 拿破仑的幼弟,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
88 原文为德文。即国王,意为德国人自己的国王。
89 克尔纳(1791—1813),德国爱国诗人,他的诗被谱成歌曲,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极为流行。
90 拿破仑于1802年建立的一种荣誉组织,授予勋章。后来在波旁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均保持着这种勋位。
91 卢库卢斯(约公元前117—前56),罗马大将,以生活奢侈,讲究享乐著名。
92 拉杰茨基(1766—1858),公爵,奥地利将军,曾多次在意大利作战,1850年后并在伦巴第地区任总督。
93 奥地利的城市。
94 指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它于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的圣保罗大教堂召开。资产阶级自由派企图通过国民议会制定一部宪法,以此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但由于议会内部纷争不已,最后形成了相持不下的奥地利派和普鲁士派,议会终于一事无成,于1849年6月被解散。
95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是德意志北部的两个公国,人民主要为日耳曼民族,但从中世纪起一直臣服于丹麦国王。拿破仑战争唤醒了民族感情,日耳曼人纷纷要求收回两公国。至1848年后,两公国爆发了革命,普鲁士并出兵支持,使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成了德国一个重要的民族问题。
96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专政机构,任务为保卫国家免受内外敌人的侵犯,并对政府机关实行监督。
97 卡诺(1753—1823),法国革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军事技术专家。
98 德布瓦(1749—1796),法国激进民主派,出身演员,曾担任公安委员会委员。
99 指1849年5月的德累斯顿起义,这次起义由巴枯宁领导;起义失败后,巴枯宁被判处绞刑,后改为终身监禁。
100 这一切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已大大改变了(1866年)。——作者注
101 指英国。
102 根据《泰晤士报》两年前的估计,伦敦每个行政区(它们一共十个)每年平均发生两百起殴打妇女和儿童的案件。可是没有诉诸法律的殴打事件还有多少呢?——作者注
103 马克思与德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海因岑、卢格等的论争开始于1847年。这年海因岑在报上撰文攻击“共产主义的代表”,马克思便在这年年底发表了长文《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论德意志文化的历史,驳卡尔·海因岑》,论战正式开始,直至1854年仍在美国等地进行。这些叙述包括了赫尔岑对马克思的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