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英国(1852—1864) 第十章(第12/13页)

28 1864年4月16日伦敦的意大利侨民在水晶宫召开大会,欢迎加里波第,这是加里波第在会上发表的演说中的话。

29 1864年4月11日加里波第到达伦敦时,英国工人委员会向他致了欢迎词,这是加里波第的答词中的话。

30 指1863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它开始于1863年1月,直至1864年4月后才逐渐平息。

31 丁尼生(1809—1892),英国维多利亚王朝最享有盛誉的诗人。1850年继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

32 亚伯拉罕是《圣经》中希伯来人的始祖,夏甲是他的妻子,以撒是他的儿子,这些人物均见《创世记》。在这里亚伯拉罕是指帕默斯顿,他的内阁执行了自由主义的政策,遭到英国保守派的攻击,但同时他在外交上执行亲法国的路线,与拿破仑三世(新夏甲)勾勾搭搭,因而也遭到了保守派的指责。以撒在这里是指斯坦斯菲尔德,他出生在哈利法克斯。帕默斯顿为了挽救自己的内阁,并讨好拿破仑三世,便把斯坦斯菲尔德作牺牲品让他提出辞职。英国议会于1864年4月4日通过了他的辞职问题。这是斯坦斯菲尔德在这场风波发生后第二次提出辞职。

33 指拿破仑三世。帕默斯顿在议会发表演说,表示由于斯坦斯菲尔德的坚持,他不得不同意他的辞职请求,然后便大肆吹捧拿破仑三世,说他是英国忠诚的朋友和可靠的同盟者。

34 格列戈和特拉布戈都是意大利人,马志尼的战友,本来流亡在伦敦,1863年在巴黎与另外两个意大利人一起以谋刺拿破仑三世的罪名被捕。法方认为他们的阴谋是在伦敦策划的,因而向英国提出了抗议。英国保守派趁机把斯坦斯菲尔德和马志尼牵涉进了这案件中,以打击帕默斯顿内阁和进步力量。

35 这里是把帕默斯顿这次的失败比作奥地利军队在马真塔战役中的失败,甚至不得不牺牲斯坦斯菲尔德,以讨好拿破仑三世和英国保守派。

36 指斯坦斯菲尔德,他支持和同情马志尼,两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37 马加比是公元前一二世纪为争取民族自由而战的犹太人领袖,基督教外经中有《马加比传》。基甸是以色列的士师,奉耶和华之命,从米甸人的压迫下解救以色列人,见《旧约·士师记》。

38 《圣经》传说,年轻的孩子大卫用投石器打死了非利士大力士歌利亚,见《撒母耳记上》第十七章。

39 林赛(1816—1877),英国议员,船舶公司老板。

40 “亚拉巴马号”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英国船商为南军制造的一艘巡洋舰,本来南军海军力量十分薄弱,自从有了“亚拉巴马号”便不断袭击北军,两三年内消灭了北军六十八艘舰艇,这在当时轰动一时,美国也向英国提出了抗议,要英国承担责任,赔偿损失(这事直到1872年才解决,由日内瓦国际法庭裁决英国赔偿美国一千五百五十万美元)。

41 梅诺蒂和他的弟弟里奇奥蒂都是加里波第的儿子。

42 我只记得那天发生了一起偷窃案,还有两三件与爱尔兰人打架的事。——作者注

43 指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三国皇帝。

44 佩利西耶(1794—1864),法国元帅,1852年任阿尔及利亚总督,1854年在对当地阿拉伯人的围剿中,曾用烟活活闷死躲在山洞中的阿拉伯居民。

45 随加里波第访问英国的医生。

46 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人物,一个仆役。

47 这是一个名叫涅格里蒂的意大利流亡者,名义上是照料加里波第的饮食起居,实际上是监督他的行动。

48 在伦敦郊外,汉普顿宫旁边,1863年6月至1864年6月赫尔岑住在这里。

49 1849年6月13日,以赖德律-洛兰为首的小资产阶级共和派在巴黎组织示威游行,抗议路易·波拿巴公然出兵意大利,镇压罗马共和国。示威失败,赖德律-洛兰逃往英国,开始了流亡生涯。但加里波第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问题上,却于1860年同意先建立意大利王国,暂时放弃了建立共和国的目标,因此赖德律-洛兰才有这些话。

50 1859至1860年的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是按照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路线进行的:意大利与拿破仑三世结成了同盟,以奥地利为主要对手,最后建立了意大利王国,而罗马教皇地区仍控制在法国手中。加里波第接受了这条路线,因而与马志尼以至欧洲的民主派流亡者之间出现了分歧。

51 这是在1864年4月17日,这次聚会的主要意义在于冲破了英国保守派对加里波第的包围,以致伦敦各报第二天便登出了加里波第“生病”的消息,为他的提前离开作了舆论准备,而对这天的活动只三言两语,甚至没有提到赫尔岑的名字。

52 1863年丹麦颁布新宪法,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列入丹麦王国的领土,这引起了当地日耳曼居民的反抗,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便以此为理由,于1864年向丹麦宣战,这就是所谓“丹麦战争”。战争从1月开始,4月丹麦便遭到惨败,石勒苏益格正式并入普鲁士版图,荷尔斯泰因并入奥地利版图。丹麦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行动,因此德国人认为这是自由和统一的胜利,而加里波第作为意大利人,对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扩张政策持强烈反对态度。

53 加里波第对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问题的观点与卡·福格特一致,这不是奇怪吗?——作者注按:福格特当时对俾斯麦的政策也持反对态度。

54 加里波第是尼斯(当时属于意大利)的渔民的儿子,后来当过水手和船员。

55 格奈斯特(1816—1895),德国法学家,鼓吹英国的政治制度,认为它保证了贵族对人民的统治和在舆论中的主导作用。俄国反动政论家卡特科夫等也在俄国宣传这些观点,赫尔岑在这里是模仿卡特科夫的口气这么讲的。

56 见《警钟》第177期(1864)。——作者注

57 西卡蒂(1804—1857)和韦诺斯塔(1829—1914),都是意大利自由派政治家。韦诺斯塔在任外交大臣期间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促使法国从罗马地区撤出军队。

58 法国著名暗探和警察头子。

59 赫尔岑为加里波第的这次访问,写了《1864年4月17日》一文,发表在《警钟》第184期上,文章中记载了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祝酒词。加里波第热情洋溢地谈到马志尼对他的影响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等等。但是赫尔岑正如在这里一样,夸大了这次会见的意义,两人在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并未因此而消失。

60 多尔戈鲁基(1816—1868),俄国政论家和记者1859年后流亡在英国,参加了《警钟》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