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场上的较量,玩的就是谋略(第8/9页)

约一个时辰过后,有宫中内侍急报说:“圣上服药后,四肢温暖,想进饮食。”诸臣欢呼雀跃,退出宫外,李可灼和御医们留在宫内。到了傍晚,方从哲放心不下,又到宫门候安,正遇见李可灼出来,急忙打听消息。李可灼回答说:“服了红丸药后,皇上感觉浑身舒畅,又怕药力过劲,想要再给服一丸,如果效果好,圣体就能康复了。”诸医官认为不宜吃得太急,但皇上催促进药非常急迫,众人难违圣命。众臣即问服药后的效果如何?李可灼说:“圣躬服后,和前一粒感觉一样安稳舒适。”方从哲等人,才放心离开。谁曾想次日早晨,宫中紧急传出圣旨,召集群臣速速进宫。一时间,各位大臣等慌忙起床,顾不上洗脸漱口,匆匆地穿上衣服,急奔宫内。还未跑入宫中,就听宫内传来一片悲哀哭号之声,便知明光宗于清晨归天了。这天是大明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满朝哗然,在感到惊愕的同时,人们联想到新皇帝登基一个月来的遭遇,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到了郑贵妃身上。郑贵妃给光宗献美女,指使崔文升进药,大家有目共睹,但李可灼是否受她指使,却没有实据。本来,光宗当时已病入膏肓,难以治愈,但因为吃了江湖怪药,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最后,此案不但追查到郑贵妃,而且方从哲也被迫辞职,李可灼被充军,崔文升被贬放南京。但幕后究竟有没有主使?到底是谁?现在也不得而知。

明末“移宫案”真相披露

在明朝有这样三件谜案,他们发生在万历末期至天启初年,都牵扯到了皇帝的后宫,同时都和泰昌帝朱常洛有所关联。这三件案子除了万历年间和谋害太子朱常洛有关的“梃击案”,导致朱常洛登基30天就死亡的“红丸案”以外,还有一件便是关于李选侍的“移宫案”。

泰昌帝朱常洛死后,朱由校登基为帝,但是他的登基过程却是困难重重的,“移宫案”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朱由校和其母王才人一直受到李选侍的欺凌和虐待,最终王才人被凌虐致死,而独自面对李选侍的朱由校也就形成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朱常洛登基为帝之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搬进了乾清宫。当泰昌帝朱常洛死亡之后,居住在乾清宫的李选侍便立即控制了乾清宫,她联合太监李进忠(魏忠贤),想要挟持朱由校,把持朝政。

当时,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在皇帝驾崩之后就直接来到了乾清宫,要求见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虽然百般阻挠,但最终还是让朱由校见到了群臣。杨涟、刘一燝见到朱由校之后立刻将他带离了乾清宫,朱由校在文华殿接受了群臣的礼拜,同时商讨决定在当月六日举行登基大典。

之后朱由校一直住在太子宫,李选侍后来又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想要挟持朱由校,把持朝政,都被大臣们拒绝了,同时李选侍拒绝搬出皇帝居住的乾清宫,这就使得当时的矛盾激化,最终在朱由校登基的前一日,因为李选侍仍然拒绝移宫,内阁的诸大臣就都站在乾清宫门外,叫嚷着让李选侍迅速移出乾清宫,同时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也在乾清宫内驱逐她。万般无奈的李选侍只得带着自己的女儿八公主离开了乾清宫,移居到了哕鸾宫。就这样朱由校才在九月六日,如期登基。

被迫移宫的李选侍,在移居哕鸾宫之后,遭遇了一场大火灾,当时宫人们拼尽全力才将李选侍母女救了出来。对于这次火灾,一些反对移宫的官员认为是朱由校主使的,目的就是为了除掉李选侍,认为他违背了孝悌之道。对此,朱由校表示他并没有做这样的事情,同时他也表示会善待李选侍母女。就这样,一场“移宫”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了,至于那场大火到底是谁放的,就没有人知道了。

康熙建避暑山庄的真实目的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的夏宫,为康熙皇帝授意所建。这座宫殿位于距北京市200公里的承德市武烈河西岸一带的狭长谷地上。避暑山庄前后建造了87年,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规模之庞大为现存古典皇家园林之最。避暑山庄最大的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分为宫殿区、苑景区两大部分。其中苑景区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有殿、堂、楼、馆、亭、榭、阁等100多处建筑,并有两朝皇帝钦定景致72处。

清代宫廷建筑以金碧辉煌、恢宏大气为主,避暑山庄可说是其中的异类。它舍弃了带有故宫、颐和园等传统皇家建筑标志性的红墙黄瓦,一律以灰瓦罩顶。避暑山庄的设计建造者敢于在建筑过程中做如此大的改革,与下令建造这座园林的康熙皇帝是分不开的。

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帝王史上衡量,康熙皇帝也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学识丰富、文武双全,胸中有远见卓识。康熙帝16岁即剪除鳌拜党羽亲政,在其长达61年的漫长执政生涯里,宣布永远停止圈地、平定三藩、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打击沙俄入侵势力……康熙皇帝持国有道,深知节俭的重要,他总是以“勤俭可以兴邦,奢侈可以亡国”的道理自勉。所以在修造避暑山庄时,他才会提出用灰瓦罩顶,想要彰显的就是“勤俭”这一理念。避暑山庄动工时,康熙曾专门指示营造司就地取材,说“陶甓于冶,取材于山,工用无输挽之劳,金钱无逾侈之费”。

最能体现康熙皇帝“勤俭”理念的是避暑山庄里的楠木殿。这座宫殿为纯楠木构成,天花板及门窗也使用楠木雕刻,顶部铺盖着灰瓦。楠木殿只是俗称,其实它所指的是避暑山庄正殿“淡泊敬诚殿”。诸葛亮《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句子,深得康熙帝心意。于是康熙帝就以“淡泊敬诚”为宫殿命名。所谓“淡泊”指寡欲清心,没有过多的奢求;“敬诚”指唯有在宁静的心态下才能修身养德,追求远大的目标。

除了受康熙帝的个人偏好影响,避暑山庄选择用灰色的屋顶,在美学角度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片宫殿地处山野,如果选择红墙黄瓦的设计,与天然野趣格格不入,选择灰色屋顶则要协调美观得多。

一些曾经参观过避暑山庄的游客感到疑惑不解,一座皇家行宫修建得如此朴素,为什么与行宫同时修建的、位于行宫东面、北面的外八庙却如此金碧辉煌?

这些宫殿拥有汉、蒙、藏不同风格,一个个恢宏壮丽,高大巍峨,装修规格甚至超过了皇宫。康熙帝舍不得给自己的行宫花钱,为什么舍得给这些寺庙涂上金漆、彩画,铺上琉璃瓦甚至金瓦?这要从清朝政府“尊崇黄教、绥服远藩”的政策说起。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各民族关系,认为“修好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他们希望宗教能成为维系各族关系的纽带,减少战乱,所以在当时有“修庙不修长城”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金碧辉煌的寺庙矗立在朴素的避暑山庄旁,与之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