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官场上的较量,玩的就是谋略(第9/9页)
为何顾命大臣常被新皇杀掉
所谓顾命大臣,就是皇帝在临终之前,亲自挑选任命、用来辅佐尚不能把持朝政的小皇子的臣子。这些人通常是那些德高望重、出类拔萃、忠心护主的高官。古代被挑选为顾命大臣的官员,领着先皇的遗命,代替小皇帝掌控朝政,在朝廷之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不是皇帝,但同样一言九鼎,甚至可以决定是否废除幼主。不过,凡事有利自有弊,顾命大臣的无限风光背后也同样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以南朝宋武帝刘裕临终前托付的顾命大臣为例。刘裕在临终前任徐羡之、谢晦、傅亮等人为顾命大臣,嘱托他们辅佐少帝义符。刚开始的两年里,少帝年幼,几位顾命大臣还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指导,可以代为治理朝政。可是随着少帝逐渐长大,几位顾命大臣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小,于是几人联合废了少帝义符,随后立宋武帝第三个儿子义隆为宋文帝。第二年,这几位顾命大臣奉表归政,文帝亲政。第三年,亲政后的文帝就先后诛杀了这几位顾命大臣。
顾命大臣为什么要废掉先帝所立皇帝,去立一个新的皇帝?为什么被立的皇帝最终又要将把自己扶正的顾命大臣赶尽杀绝?像南朝这样的例子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其中有多种原因。
顾命大臣本为先帝选出的忠心为国的大臣,多德高望重,为人耿直。由于古代封建思想的灌输,多数少帝在小的时候因为是太子的缘故,很少有人敢管教他们不得当的行为,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他们无法无天的本性,小的时候他们不参政,这样的本性不会影响到国家利益,但随着年龄逐渐变大,其性格中的劣根性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存亡。顾命大臣这时候出于对国家安危的考虑,就会废旧立新。另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顾命大臣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后,当小皇子长大要亲政时不想让出手中大权,于是就设计陷害幼帝,再重新立一位年龄小的傀儡皇帝,使自己得以继续把持朝政。
可是为什么被顾命大臣们册立的新皇帝往往都会反过来杀掉他们呢?
新立的皇帝虽然很感谢顾命大臣给了他们当一朝天子的机会,但是,旧帝被废或是被杀的场面在新帝心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新帝为了防止顾命大臣以同样手段对付自己,就先下手为强,杀了这些权臣,一来可以替曾经受制于顾命大臣的
所以,千百年来的顾命大臣虽然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但背地里要承担的风险更胜。一句“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就贴切地概括了顾命大臣的命运,是悲惨还是风光,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
清朝拒绝外国使节驻京的真实原因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夏,承德避暑山庄,英帝国所派使臣马格尔尼子爵觐见,一干人等因为不肯行清朝的双膝跪拜礼,而与和珅等重臣相持不下。乾隆皇帝被扰得不堪忍受,于是允许马格尔尼子爵等人可以行单膝跪拜礼。此时正逢乾隆皇帝生日,马格尔尼子爵还带来了生日礼物。不过,马格尔尼子爵的目的并不是来给中国的皇帝庆生,而是带着英皇的意愿,希望与中国建交,发展对华贸易,并希望在北京设立英国常驻使节,处理两国事务。
马格尔尼前来,希望“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仅开放广州一个贸易口岸并不足以称其为海外贸易,希望还能增开宁波、舟山群岛、天津等贸易口岸。但是乾隆皇帝一口回绝了他,并傲慢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警告他们不要再到浙江、天津等地进行贸易,否则必定“驱逐出洋”。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面前,马格尔尼碰了一鼻子灰。乾隆皇帝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在自己祝寿典礼结束之后,便派人一再催促马格尔尼使团起程回国。马格尔尼只得率领使团带着一堆乾隆赐予的无用之物,经广州败兴而归。更不用提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的问题了。
61年后,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一次,英美以战胜国的姿态,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明确要求在京设立驻华使节,但是咸丰皇帝仍然不答应。按道理来讲,乾隆皇帝敢断然拒绝英国设驻京办事处,是因为当时的大清帝国仍处在隆盛时期,敢于与英国皇室抗礼,但战败的咸丰皇帝,为什么也同样拒绝英美的要求呢?一切可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处说起。
清廷不敢答应外国人在北京设立领事馆,担心有二:第一,清廷有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特命外务大臣,一旦驻华使节进驻北京,就会威慑朝廷,直接向皇帝施压,使得外务大臣形同虚设,而皇帝也将面临被逼迫的境地;第二,各国驻华使节的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宗教思想均与中土封建思想相左。雍正皇帝时期下令驱逐传教士,就是因为传教士传播的宗教思想有动摇大清根本的嫌疑。所以,乾隆、咸丰皇帝不敢让使节进驻北京。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多次要求进京面圣、递交国书,清廷都一拖再拖,不让其进入北京半步,宁可牺牲主权和国家利益,也不同意此事。
由于清王朝没有认清外国驻华使节和领事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失去了了解世界的机会,失去了了解外国人性格的机会,也就因此令本国在与外国官员打交道时大为吃亏,而殖民帝国借此机会剥削中国。后果之严重,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