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理想很丰满(第2/2页)
有了可口可乐的技术支持后,芬达才腾飞的。
东柏林的人们和西柏林的人没什么不一样。
一样喜欢吃香肠喝啤酒,喜欢在热的时候来瓶凉透透的可乐。只不过苏联实在是生产不出代替品,东柏林有些小店只能通过地道走私罢了。
山海关可乐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东德人民的需求。
而且它的果味汽水系列远胜于现在的芬达。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
从前都是从西德走私物品来东德的商贩们突然转过头来,他们开始从东德走私这些果味汽水到了西德。
让很多西柏林民众第一次尝到来自中国的果味汽水。
很多德国人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就是“山海关”。
十几年后中德正式建交,很多德国人来中国旅游,说的最多的就是“山海关”。
这让很多导游都纳闷了。这群没来过中国的老外,怎么知道中国的天下第一雄关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苏联方面需要这些副食品,斯大林同志其实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去研究食品工业。
他把这些事情交给了米高扬处理。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苏联应该把更大的力气花在重工业和高科技的研发上。
而不是花在这些轻工业上。对于苏联来说,用昂贵的苏联工人去研究这些,未免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了。
中国愿意补上苏联的这个缺,苏联是无任欢迎的。
所以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就是相互之间及合作又防备。
不过在这个时间点来说,合作和信任是远大于防备与猜忌的。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谁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中国最好还是依靠自己。
就像是李强利用可乐原浆为中国拉来了三亿卢布的设备。
这些设备虽然远比不上156重点援建项目的数量。
但也是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了。
李锐到来的最大好处不是说他能从后世购买超越这个时代的商品,给科学家们开黑箱。
而是他带来了中国急缺的各种技术。
要知道现在中国现在最缺的其实是各种人才和技术培训。
曙光厂将一些可以流传出去的技术资料编辑成册,教育局组织人手开展大规模培训。
为新中国尽快培训出一批可用的人才。
这些人不比是后世那种数理化文史外都掌握的全才大学生,而是能熟练的掌握一两项技能的专才。
就像是现在,北平郊外的电子管厂,一期工程已经完工。第一车间已经开始试车了。
这个工厂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开始规划了。
如今过了一年也不过才完成一期建设。
而相应配套提供原材料的工厂也是在上个月才生产出第一批原材料。
其实整个厂区还没建设完毕,后续还有第二车间、第三车间等等。
第一车间相应配套的供给科、后勤科现在都是在临时房里办公。
但是第一车间已经开始试车,在试车成功后就准备开始生产了。之所以这么急,说到底还是因为时间不等人呐!
新中国的建设要争分夺秒。
现如今电子管是所有电器最基本的元器件。
没有电子管你就搞不出来收音机、电报机、雷达等等。
至于李锐为什么不直接丢出集成电路的生产模块?
第一是现在网咖的资金搞不起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
第二是就算是有生产集成电路的设备,那些配套集成电路的设备工厂怎么解决?
人才怎么解决,怎么应用,还有保密问题等等。
所以电子管是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时代。
而之所以要这么快的搞起电子管厂。
除了满足新中国需要的各种电器之外。
最重要的是,李锐等人在规划继可乐出口创汇之后的另一个财源。
那就是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对现在有网咖的新中国来说不算是必须的,但是对苏联却是极其需要的。
众所周知,苏联在计算机的研究上总是慢美国一步的。
苏联大规模成序列生产的计算机“明斯克系列”要在1960年才会投产。
相比于美国来说,苏联晚了整整十年。但苏联对计算机的缺口是巨大的。
不仅仅是苏联,其实很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需要计算机。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当然,电子管计算机的生产自然不简单。
其中很多加工部件可能只能摆脱曙光厂里的那些黑箱科技来完成。
但是算下来这还是合算的。
因为电子管计算机的出口不仅仅能带来巨额外汇,其带来的政治影响力也是难以估量的。
中国其实不想和苏联翻脸的。因为中国和苏联翻脸的话,那就代表中国要直面世界两大强国的封锁。
即便是强硬如毛主席,也把这看成最坏的局面。所以现在中央定下了调子,中国一边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外,同时要扩大中国对苏联以及对社会主义其他阵营的政治影响力。
让后续不管哪位苏联领导人上台,都要思量一下和中国人掀台翻脸的成本。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不要说电子管计算机了,电子管厂第一车间的第一次试车就全是问题。
第一批生产出来的工件全是废品。
这让盯在厂区里不敢走的王厂长立马叫人停车。
“停车,停车!别做了,别做了!再做就连珍贵的原材料都用掉了!”王厂长挠头:“先别做了,先别做了。我去找专家去。一车间长,带人把废件都收集起来。”
功德林里,一群国军战犯们正在打排球。
所长王英光对着众人叫到:“韩浚,韩浚出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