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聚餐与吸引(第3/4页)
一直到这次聚餐结束,他还在怀疑是不是因为他要采访,所以志愿军特别安排了这么一顿?
后来经过他走访他才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志愿军在给全入朝部队发放这些特需会餐罐头食品。
不过因为运力的问题,有的部队先拿到先吃了,有的部队后拿到后吃。
中国还匀了一部分特需会餐给朝鲜人民军部队。
这一顿饭吃下来,朝鲜人民军把罐头里的汤都舔干净了。
连一颗豆豉都没有剩下的。
谢尔盖后续又走访了几个部队进行采访(蹭吃蹭喝)。包括朝鲜人民军,还有在三八线前线对峙的志愿军部队等等。
发现志愿军是真的没有骗人,他们真的把食品都送上来了。而且谢尔盖也发现了一点,那就是这些特需会餐食品对提振士气有着超乎寻常的效果。
试问谁不想再精神极度紧张的战争间隙吃一顿大餐放松一下?
高糖高油高热量,就是让人最放松的食物。
其实如同谢尔盖这样被苏联派往前线的记者。
除了记者的职务之外,还有军事观察员的职责。
他们和那种高级别的军事观察员不同,高级别的军事观察员是从宏观角度观察战争,从指挥层面去分析。
他们这些记者是以基层的层面为苏联提供战争分析。
对于谢尔盖这样的记者带着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志愿军司令部也是很清楚的。
他想要观察,就让他观察。因为他们提供给苏联的情报,也影响着苏联对中国的判断。
而现在中国是很需要苏联的支持的。老实说,朝鲜战争打成这样已经出乎斯大林等苏联书记们的预料了。
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只有表现的越重要,才越能在这个阵营之中站稳脚跟。
当谢尔盖来到三八线的前线,这里的战士们没有条件和平壤的志愿军战士一样搞炊事班厨房。
只能是把罐头打开后,直接放在火上加热。然后那肉汤加水拌着复水土豆泥吃。
就是这样,战士们吃的也非常高兴,整个志愿军的士气得到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谢尔盖能看得出来,志愿军司令部也看得出来。
彭德怀得到下面部队的宣告后,他也点点头道:“看来我们的那位李锐部长确实是有几把刷子啊。他不懂打仗不懂军事,但是他懂人心啊。”
“知道美军士兵害怕什么,也知道怎么激励我们的战士。有这样的人在后面支持着我们,我们只管在前线打胜仗就好了!”
“部队要是休整好了,那么我们就只有下一个目标了。”彭德怀用手在地图上一指:“打下汉城!吃掉美军驻扎在汉城的陆军一师,打残骑兵一师。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即将打响。
与此同时,谢尔盖也写了一篇报道发回苏联。这是一篇很长的报道,题目叫做《中国的魔术食品:志愿军连战连胜的法宝》。
谢尔盖在报道内写了志愿军携带的各种军粮。
尤其是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之后,开始在全军配发的橘子味粉冲剂,和特需会餐做了大量报道。
在谢尔盖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志愿军在食品的补给上是令人惊讶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你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农业国家能给出的补给。】
【他们解决了罐头食品最大的问题:难吃。所有从罐头里开出来的菜肴都像是你从饭店里现点的一样可口。】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对待志愿军这样认真的把军粮研究到极限。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解放军还只能饥一顿饱一顿。补给全靠当地百姓的支援,军粮也已没有味道的土豆和杂粮馒头(大饼)为主。】
【但是现在,志愿军却在军粮方面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他们有一种神奇的魔粉,请原谅我这么形容,也许有一点夸大。但是就笔者个人而言,这种被志愿军称呼为调料粉的东西就是魔粉。】
【只要一包,它就能把一锅清水变成汤。而且它具有不同口味。从红烧牛肉到番茄牛腩再到鲜虾鱼板等等,它最少有十二种口味。】
【如果觉得它的粉包制作出来的汤料显得寡淡的话,那么要是可以搭配它的酱包和油包,那么它已经和一锅新鲜现做的浓汤没有区别。说句冒犯的话,它的味道或许比苏联绝大多数食堂和家庭制作的汤更好喝。】
【朝鲜人民获得了中国部分的补给,志愿军在平壤城内开设了免费的汤铺,成为了平壤百姓去的最多的地方。缺少肉食,志愿军支援的汤料成为了温暖朝鲜百姓最好的食物。】
【还有令人惊讶的特需会餐,他们简直就像是把饭店带上了战场。读者们请您想一想,在战场上经历了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战斗,取得了一场惊人的胜利。你是想要吃炊事班制作的饭菜,还是想要来上一顿莫斯科餐厅的精致餐点?】
【我无意冒犯,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人真的做到了把餐厅搬上了战场!从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这点。苏联没有,美国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让人绝望的英国军粮了。】
【另外我必须要提一句,中国人的随身军粮也极为美味。复水土豆泥居然有三种口味!
您敢相信吗?他们在无法生产足够高科技武器的情况下,却把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拉满。】
【这不仅仅有政委指导员的精神建设,还有这些食物为志愿军带来抚慰疲惫的美味。】
【笔者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知道每天战斗后只能吃黑面包是什么滋味。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希望我们的军工部门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
谢尔盖的这篇文章在真理报上占据了三个版面。
因为朝鲜战争是现在苏联最关注的一场战争,从高层到平民都关注。尤其是中国两场大胜之后,他们更想要知道战争的细节。
谢尔盖的文章无疑是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不是军事层面而是另一个层面,在后勤在军队士气上的。
尤其是谢尔盖在文章里提到的中国罐头食品,让很多苏联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苏联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副食品!但是苏联缺少副食品当真是因为副食品产能不足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的。也许如同可乐这样的东西,因为苏联在食品工业上的短腿让他们仿制的口味很差,根本没人喝之外。
以及苏联因为维度的关系,缺少糖的生产。其他很多东西,比如说肉食,其实苏联的生产真的少吗?
不,其实不少的。纵观整个苏联五十年代的牲畜出栏量,其实数量一点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