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聚餐与吸引(第4/4页)

不能说保证所有苏联人顿顿吃牛肉天天啃肘子。

但是每天一顿还不错的肉食其实是有的。

从纸面数据来看,苏联人在五三年每人每天摄入两百克肉制品是没问题。

但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要每天排队买香肠?

还买不到?新鲜肉食更是要天没亮就去排队才能买到?

因为苏联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而在于保存和运输。

苏联最少有一半的肉制品损耗在仓储和运输途中。

为什么百货商场的老三样里有香肠?因为香肠容易保存。方便运输。其他新鲜肉制品储存太困难了。

而现在这个年代,冰柜和冷库的普及率不算高。就算是苏联人,也不是人人家都有冰箱的。

所以保存食物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有香肠这种东西最好,之要不受潮,晒在那里可以放好几个月。可以说苏联人爱吃香肠,某种程度上是被逼的。

食物多样性的匮乏,逼得他们不得不选择香肠。而谢尔盖的文章让苏联,以及其他很多深受食品保存困难的国家莫名有些心动。

平民只是嘴馋谢尔盖文章里写的那些军粮的味道。因为谢尔盖把它们形容的非常美味。

而国家的高层中那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了另一点。那就是中国在现阶段掌握了一种长期保存食物,并且让食物变好吃的技术!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李锐有意为之的。

李锐最早提出为志愿军提供特需会餐的需求。

不仅仅是为了对志愿军的补给和士气提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广告。

是的,战争其实是最好的广告,尤其是关注度越高的战争,其广告效益越好。

就像是二战时期,可口可乐不计成本的跟着美军前进。美军到哪儿,他们就在哪儿开厂。

坚持让前线所有美军士兵都能喝到可口可乐。

这样让可口可乐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展,跟随着战争的脚步,可口可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饮料公司。

无独有偶,李锐知道在历史上中,后世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无偿支援前线香烟供给,等到退役老兵回去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了那个香烟的味道,让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香烟厂之一。

这个香烟厂正是白沙。李锐坚持认为,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以军事目标的胜利为胜利。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前提下,要在其周围附加上更多东西,跟随着战争的脚步一起前进。

就像是现在的这种宣传,李锐一直在苦恼对美国的反向文化输出。

因为美国距离太远了,中国真的不好操作。但是朝鲜战争给了李锐机会。

朝鲜战争,经过初期的蔑视,中后期美军一定会研究志愿军。而在研究中,有的东西必然会无声无息的渗透入美国。

这就是李锐要的,对美国的一场无声的渗透。可以是食物,可以是漫画,亦或者是其他的。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在军事维度上的行动。

它是经济、文化、政治、外交多维度的复合行动。

彭德怀负责在前线解决军事问题,中央的一些领导负责在国际上解决外交和政治问题。

而李锐则负责解决经济和文化问题。

就在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等国家引起反响的同时,它也被美国相关媒体进行了转载。

当然,他们的转载就没那么好听了。美国abc发表了标题为《中国靠魔法食物控制士兵》的文章。

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了《中国剥削本国农民穷兵黩武》这样的文章。还有一些媒体写了《中国的魔法罐头》、《中国洗脑魔粉》等等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无一不提及了中国在军粮上施展的各种魔法。

不管是调料粉包还是罐头食品,甚至是中国供应士兵的橘子粉冲剂都被拿出来批斗。

虽然是批斗,但是却也让很多美国人知道了,中国貌似生产了不少好吃的食品。

至于吃了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控制被洗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相比于美国人的抹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多国家对这些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全面开启前,苏联那位被后世称为玉米晓夫的赫鲁晓夫再次来到了中国。

一来到中国,他就劈头盖脸的对前来接待他的中国外交人员问道:“你们的罐头食品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带我去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