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跨时代的经营理念(第2/4页)

所以米高扬才会去欧洲扫货,想办法提高苏联的食品加工能力。但是搞到最后,还是只有香肠这种传统食品成了最优解。

苏联人不是没有想过搞罐头,猪肉罐头牛肉罐头也不是没搞过,只是搞了后口碑极差。

他们就是无法解决那种令人难受恶心的罐头味。

再加上苏联本身烹饪方法的问题,最早制作的罐头都有着浓郁的腥臭味,消费者买来根本无法下咽。

所以看到谢尔盖的文章,斯大林和米高扬第一反应是不信的。因为罐头他们没少吃,除了水果罐头还不错外,肉食罐头简直就是要人命。

不过想着万一呢?要是谢尔盖写的是真的呢?于是斯大林找来了赫鲁晓夫,因为现在中国对苏联的轻工贸易的苏联方面总负责人就是赫鲁晓夫。

那么关于罐头的事情,也就一事不烦二主了,赫鲁晓夫同志你去一趟吧!

于是乎赫鲁晓夫来了,而且一来就要吃罐头食品。

虽然外交部一时间都不知道他突然访华是干什么。

但是苏联的书记跑来要吃罐头食品,那就给他吃呗。这点东西也不是没有。

结果吃完了又说我们是骗子,给他吃的不是正经的罐头食品,中国的外交人员觉得自己太冤枉了。

有外交人员对赫鲁晓夫道:“赫鲁晓夫同志,这真的都是罐头食品。没有骗您的必要。”

“对啊,赫鲁晓夫同志,我们真的没骗您。”赫鲁晓夫扬眉吐着眉毛道:“真的吗?我不信。”

“除非你带着我去看看。”没办法,外交人员只能找来没开封的罐头,当着赫鲁晓夫的面打开。

给他看看罐头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里面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味道。这些罐头没有加热,赫鲁晓夫直接用叉子从一个罐头里叉了一块红烧肉出来。

罐头里的红烧肉还没完全化冻,表面还覆盖成一层白白的猪油,赫鲁晓夫直接塞进嘴里咀嚼了起来。

吃完之后他眉头松开,然后又深深的锁紧。

最后他丢下叉子说道:“你们真的搞出来这样的罐头了?”

“嗯?”中方外交人员不知赫鲁晓夫为何会有这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话。

还好赫鲁晓夫没说什么,他摆摆手说:“你们去通知一下周总理。我这次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关于你们的罐头。”

北京的一处茶楼里,新中国的陈云正在泡茶,热气袅袅茶香扑鼻的时候,包间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夹克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一边走还一边抱歉道:“哎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来晚了,来晚了。”

来人正是李锐,而在包间内除了新中国的陈云之外,还有贸易部的部长叶季壮。

从年龄上来说,这两人的年纪都比李锐长了一辈。但是面对李锐,两人倒是都没有摆长辈的架子。

陈云更是笑哈哈的打趣道:“晓得你李部长是个大忙人,约你喝茶都是一件难事叻!”

叶季壮更是好奇的打量着李锐,他并不清楚李锐的双重身份,他对李锐的认知只停留在李锐作为新中国的电影、书籍与新闻出版总署部长这个身份上。

当然叶季壮也知道他还管着一个曙光厂。

不过曙光厂级别太高,他还没资格知道里面具体的情形。但是仅仅知道李锐的表面身份,也让叶季壮不掩饰他对李锐的钦佩。

“这位就是李部长?年轻有为啊!我听说朝鲜前线的消息了,李部长带人搞的宣传画册足当百万雄兵啊!美军连溃数百里。第二次战役可谓不战而胜。”

李锐对叶季壮的夸赞则是连连摆手道:“过誉了,过誉了。我就是提了一个点子,真正做的好的还是努力工作的同志们。”

坐在上首的陈云笑吟吟的给李锐和叶季壮两人分茶。

同时对叶季壮道:“老叶,赫鲁晓夫同志来中国求罐头了。你问我怎么看,诺,现在我给你请了个大能人。”

陈云一指李锐到:“不要小瞧李部长,李部长看着年轻。做生意的头脑却精明的很,尤其是和外国人做生意,他可是相当的有经验,知道怎么做生意。”

李锐笑了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说道:“陈云过于夸赞了。两位也别叫我李部长啥的,二位都比我年长,称呼我叫小李就好了。”

叶季壮哈哈一笑:“那我就这么叫了,你也别叫我叶部长,就叫我老叶就好了。你就叫他老陈。”叶季壮指着陈云。

陈云点点头:“对,你就叫我老陈吧。今天我们三聚在这讨论的话题也不是正式开会,不要用官方称呼,显得太官腔了。今天咱们就是随便聊聊。喝喝茶,侃侃大山,聊聊赫鲁晓夫同志。”

李锐点点头没有假意推脱,他说道:“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那就老叶,老陈?”

叶季壮和陈云都笑眯眯的点点头。

“赫鲁晓夫同志来了,是为了罐头来了吧。”李锐中指和食指敲了敲桌子,示意感谢陈云给自己分茶。

叶季壮头微微后仰,然后笑道:“老陈没说错啊,小李你是个大能人啊。我们还没说呢,你就猜到了。”

李锐笑了笑:“不难猜,这个时间段赫鲁晓夫同志急匆匆来中国,唯一的可能就是为了罐头。前线那名叫做谢尔盖的记者写的文章在苏联引起了轰动。”

李锐现在和苏联的文宣一把手扎罗多夫关系极好,两人经常通信,三十一岁的扎罗多夫极其欣赏中国这位比他还年轻的文宣一把手。

两人在文宣领域有很多交换意见,准确来说是李锐有很多建议都让扎罗多夫大开眼界。

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很多文宣一把手都是中老年人,锐气全失。

李锐那种偶尔锋芒毕露的文宣手段更符合扎罗多夫的胃口。

所以两人虽未曾见面,但是通过通信已经成为了好友。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引发的轰动,扎罗多夫叶通过电报发给了李锐,并且询问李锐那种罐头真的那么好吃吗?

通过扎罗多夫的信件,李锐很快就分析出了赫鲁晓夫来中国的目的。

李锐继续道:“这其实不难分析。苏联人其实在食品领域有很大的痛点。”

陈云和叶季壮都来了兴趣,陈云说道:“小李,你继续说。”

“好,苏联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肉制品端到苏联人的餐桌上。他们不是没有足够的猪牛养殖业。他们是无法解决运输上的痛点。”李锐侃侃而谈道:“修铁路时间太长,收益可能是亏损。建冷库,费用将全部由企业承担,国企也承担不住连年的费用压力。苏联有大量的粮食烂在土地里、仓库里、火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