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沸腾年代

“开个摊子,自己干。你干不干?”

面对着张福的提问,李青陷入了沉默。按道理来说,他这种现在只能在劳动突击队干活,一天拿着居委会五毛钱补贴的青壮年,只要是能赚钱,那么开摊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把工人阶级抬上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在之前的十多年里,工人阶级老大哥领导一切的标语到处都是。

社会上的思想就是一点,进厂当工人。只要是能进单位,那就是好的。

本时空之中,因为李锐的存在改变了国家很多的走向。就比如说国家搞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也明确了一点。

那就是自己掌握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里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方式,这不叫资本主义尾巴。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小的个体户,并不能算资本主义尾巴。类似于以个人劳动力或家庭劳动力为单位进行卖早点的、修自行车的、修补衣服等。

这一类小型商业活动,明确将其定义为小微型的个体户。是政府大经济形势下对于民生小经济的补充。

不过即便是如此,愿意干个体户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个体户赚的钱未必有进厂工作多多少,但是却没有进单位后的各种福利待遇。一切都要自己来。从养老到医疗,再到劳动保护。更不用说逢年过节的一些福利了。

然后就是个体户也要和国营的店铺进行竞争。比如修理铺,这就有国营的。早点铺也有国营的。

国营的规模大,统一采购的价格低。相同情况下,个体户在成本上没有优势。再加上本时空之中,李锐把控着国营经济的走向。

这些国营店铺不能说全都做到那些走出去的中国商场的服务水平。但至少元时空之中那种把【不许打骂顾客】的标语贴上墙的荒唐事还没发生。

所以个体户确实不好干,能进单位就进单位。大家都知道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

不过李青也知道自己的情况,他在单位里撞断了人腿。这是工作上的重大失误。工厂以工伤的方式赔偿了被撞的老张哥。而自己则是接受了开除的处罚。

这个事情是会记录在档案里一辈子的。其他单位招工,都会问他为什么被食品厂开了。然后在一查档案,很多厂子直接就把他给拒了。没有一个单位想要自己这边也出现这样的事情。

“张福,我摆摊子能干啥呢。我这些年在厂里就干搬运了。现在在劳动突击队,我也就是帮街道上的同志偶尔搬点东西。偶尔干些杂活。”李青闷闷的坐在张福旁边。

刚刚还在张福怀里玩的开心的小宝,似乎也感受到了父亲的低落心情。他攥着奶糖,咿咿呀呀的要爸爸抱抱。

李青抱过小宝,把奶糖的包装撕开,在桌上把奶糖砸碎,小心翼翼的把一小块稀碎的奶糖喂给小宝吃。

香甜的奶糖碎只比芝麻粒大些,进了宝宝的口腔很快就融化了。小宝吃到香甜的味道,高兴的手舞足蹈。

“张福,我又不会踩缝纫机做衣服修衣服。我也不会修自行车。街道上几个个体户干的活我都不会。再说了,还要和国营的单位竞争。我干不过啊。你说我能干什么?”

“你能干啥干啥。要是张福哥给你找个自行车铺子当修理学徒,你明天就给我滚过去干!”李青的老婆从街道打了两暖水壶的水过来。

她一进来就听到了李青的话,一边翻出过年的时候自己老爹送来的茶叶,一边给张福沏茶:“张福哥,你要是有路子。咱也不管是国营单位不是国营单位了。大李的情况你看到了,能学个手艺干个体户至少是饿不死。对不。您上点心。”

张福双手接过女人送来的茶杯:“弟妹,我呢也不是让李青去干学徒。你们都看了新闻了吧。国家要扶持小微民生经济。你们知道为啥不?”

李青和媳妇茫然摇头。他们虽然每天都会定时看新闻,但是国家的很多政策他们也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难完全记住,就算是记住了也无法理解。

张福对着疑惑的两人道:“因为自从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咱们国家的生产就驶入了一个快车道。很多领域的年增产都是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

“我之前去了一趟山东,当时是去海边一个养殖基地调研。你知道他们今年预计出产多少海带不?”

听到张福的问话,李青夫妻俩更是茫然的摇头。

张福竖起三根指头:“三万吨!那还是临海的一个千人不到的村庄的产量。全山东今年预计出产海带一百二十万吨。全国今年预计海带生产量将要达到四百万吨。”

“妈呀!这么多海带啊!”李青和媳妇倒吸一口凉气:“这要吃到啥时候啊。”

张福继续道:“除了海带,我回来的时候经过天津,他们今年萝卜要大丰收。科学耕种,科学用肥料。一亩地出产萝卜六千五百斤到七千斤没问题。”

“还有,现在我们国家橡胶、油料、石油等等的开采供给都提升了。工业口上各项指标都有溢出。新闻上都说了,我们这次五年计划是超额完成任务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国家就要更加腾飞。”

“为什么要推进小微民生?”张福笑着看向还是茫然的两人:“因为推进小微民生经济不仅仅可以解决掉政府覆盖不到的地方。同时也能给社会上一些进不了单位的社会青壮年一个合理工作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能把部分溢出的产能合理的利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听到这里,李青似明白似糊涂:“哦,我明白了。就相当于食品厂的原料供给多了,食品厂做不过来了。一些原本卖给食品厂的面粉就卖到民间呗。”

李青媳妇又道:“但那干嘛不让食品厂扩大规模生产就好了?”

张福笑道:“船大不好调头。国营企业大,做出的反应就会慢。等企业反应过来,那原料都坏了。再说了,企业把这些原料都生产了。那么还是要流动到市面上销售。可如果市面上的老百姓买不起那么多东西怎么办呢?”

“所以啊,咱们工资又调级了,你们应该也看到了。不要说正式工了。你们居委会劳动突击队,十月份一到,也要把每天补助五毛钱调整成整七毛钱了吧。”

张福呵呵的笑着,李青一模脑袋还真是这样。

“所以,我才说这是咱们老百姓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从这1965年开始啊,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了。”

李青的媳妇是很信服张福的,因为张福年纪轻轻就是干部了(副处级)。有能力有本事有技术,全国到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