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2/4页)

三娘说过不能同情这些人,所以他才不会烂好心。

“走快点!”

老太太和老吴氏回去找绳子了,怕官兵们想鱼死网破,赵铁牛没带他们回村,而是好心的让他们为同伴收尸。

没有锄头和棍子,想刨埋人的坑并不容易,尤其他们没穿衣服,某处只用树叶挡着,行动间,那儿凉飕飕的,加之无数道灼灼的视线,忍不住红了脸。

赵铁牛稀罕,“还知道不好意思呢?”

围观的还有妇人,一开始,她们也因羞涩而脸红心跳的,但想到一路颠沛流离甚至差点死无全尸,表情瞬间正经起来,嘲笑道,“什么时候了谁还惦记你那二两肉了?”

在她们眼里,想活下去超过了其他所有。

官兵们耳根红了个透。

老太太和老吴氏挑着箩筐慢悠悠走来,猛地看到一群赤胳膊赤腿的年轻壮汉,像没见过世面的黄花大闺女,啊啊啊大叫起来,“要死哟,怎么不穿衣服啊。”

赵铁牛理直气壮,“给他们竹帘就不错了,去年饥荒,多少死人连竹帘都没有呢。”

妯娌两不约而同的翻白眼,眼睛偷瞄缩身夹腿刨土的官兵,脸颊微红道,“村里有姑娘呢。”

看到像什么样子?

赵大壮回,“姑娘们都回村了,附近没人,三婶,东西给我,我给他们分...”

竹帘是去年围过茅坑和搭棚子遮过阳的,想着将来出谷会用,所以全部收起来放在牛棚里的。

赵铁牛接过,然后让有刀的人将其裁了。

竹帘在路上编的,竹篾没有打磨过,上面有无数竹屑,加上裁剪后的毛边,官兵们不敢想象扎进肉里会有多疼,害怕落得和同伴一样的下场,硬是忍着不吭声。

直到珠帘用狗尾巴草拴在腰上,意料之中的疼痛让他们绷直腿动不了才痛苦出声,“竹帘太硬了,能不能给我们摘几片大点的树叶来。”

赵铁牛虎着脸,“还瞧不上是不是?”

官兵们瑟瑟发抖,“不...不是,我们想用树叶把四周包一下。”

赵铁牛恍然,“算了,你们既喜欢树叶那就用树叶吧。”

他把竹帘全部收走,一边让人摘树叶,一边给他们拴绳子。

绳子是当日李家人用过的,上面有些许磨损,不过极为结实,像是柳条编的。

赵青山给官兵们脚踝打死结时,赵铁牛就言语吓唬,“进来就别想着跑,要不然被我们抓回来就不是留全尸那么简单了,岭南人的招数知道吧?我们有的是让你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法子...”

岭南人的凶残人尽皆知,官兵们常年在边境,知道得更多,闻言,规规矩矩站着,使劲摇头,“我们不跑。”

这次进山是百户擅作主张,按照军规,回去会被处死,反正伸头缩头都要死,不如苟且的活下去。

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们自我安慰的想。

赵铁牛哼哼,“也别老想着撒谎骗人,我们从戎州来的,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啊,惹急了,照样让你们生不如死。”

官兵们继续摇头,“不撒谎。”

梨花来时,所有的官兵已经穿上了简单的树叶做的衣服,饶是如此,赵铁牛仍怕他们的二两肉露出来,挨个挨个检查了一遍才走向梨花,“三娘...”

“他们不会染上风寒吧?”

硕大的身躯只有腰间几片树叶,不御寒。

“死了才好呢。”赵铁牛没把他们的性命放在心上,“刨坑要些时间,我看着就行,你忙你的吧。”

难得有作威作福的机会,赵铁牛兴奋得很。

梨花看了眼他们手上和脚上的绳子,绳子没有绷紧,这样不影响干活,只是如果他们反抗,绳子会成为杀人的武器,梨花说,“得弄点铁链才行。”

“去哪儿弄?”

“我问问刘二叔。”

村里的铁链长度不够,想要更多铁链,必须下山,她想到去年押送戎州妇孺的官兵,如果有办法找到他们就好了。

她提醒,“你们小心点,别让他们伤到了。”

“我棍不离身,谁敢伤我?”

他的铁棍满是倒刺儿,官兵们没穿衣服,倒刺儿一扎,他们跑还来不及,谁敢还手?

梨花想到这点,歇了给官兵们送草衣的心思。

埋好人,赵铁牛就带他们出谷砌泥墙去了。

有树村的人督促,隐山村的人搬得很快,知道这次回去没机会进来,搭好的草篷全部拆了,没有留下一根木,一捧柴,甚至连门槛石都抬走了。

他们一走,树村的人重新把南边围了个严实,就差没封死进出的门了。

这么一来,往后赶集,必须从小门出去。

树村要围的泥墙是西边到东边,已经耕出来的地必须围在里面,赵铁牛用眼睛丈量了下,差不多有三四里长。

老木匠怕赵铁牛不满,好声好气的解释,“墙围起来后咱们

就不出去了...”

“无妨,咱们人多,应该要不了几天。”

两个村离得近,树村安全,意味着谷里也安全,赵铁牛问,“会不会太窄了?”

北边位置可以往外延长一点,反正离收小麦有些时日,赶在这之前能围完就行。

“不窄了。”老木匠说,“在老家时,我们村差不多也这么大,山里树多,接下来咱慢慢开荒就行。”

他不贪心,种的庄稼能养活村里人就行。

山里有野菜野果,没有想象的难。

赵铁牛不懂这些,“成,按你说的做。”

被雨淋了几天的地湿透了,挖出来混些竹篾就能砌,舂墙的话更是简单。

两个村的人齐心协力,不到两天就建起了泥墙的雏形。

山里寒冷,为了保暖,官兵们不得不靠劳作保暖,因此没有偷懒的。

谷里人都去砌墙了,煮饭的事就落在老太太和老吴氏她们身上,回谷里吃饭花时间,送饭分粮又太多,对老太太她们来说有点麻烦,梨花就给她们出主意,拿四口釜出来,在外面煮。

碍于树村的人在,老太太她们尽量弄野菜馍馍。

无论什么野菜,剁碎了和粗面一搅,蒸熟就行。

看赵家人这般,曾老头拿了一袋粮食搭伙,这样就不用单独留人在家弄饭。

对此,老太太没意见。

不过老方氏提出搭伙吃饭时她拒绝了。

倒不是跟老方氏有仇,而是她拿来的粮食发霉了,当然,发霉的粮食在饥荒时多的人抢,可现在毕竟不是饥荒,老太太不得罪人,让老吴氏去说。

老吴氏直接叫来赵四娘,让赵四娘去回话。

自打明二媳妇另外嫁了人,老方氏就对这个老四媳妇上心了,平时两口子吵架,她也是偏向赵四娘的时候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