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第3/3页)

“她和人牙子有旧情,单是她不行,还得找个咱自己的人。”

这个人不能是男子,李解思量了会儿,“古阿婶怎么样?她年纪比芳姨大,站在人群里不惹眼。”

“行。”

回到宅子,她们先将竹篱笆围了,然后锄头。

隔壁士兵们看她们熬夜干活,进屋睡觉时,没有熄灭院里的灯笼。

一晚上,两人也就挖了一小片地,翌日睡了半天,下午接着锄地。

屋前屋后约有半分地,梨花手心全是水泡,她也不吭声,等晚上回屋了悄悄拿竹尖戳。

李解在地上打的地铺,倒床就睡了,没注意到她的异常。

第二天,看她握锄头的手有点僵,才知道她的手受伤了。

“三娘子,我来吧。”

“没事,等两天就好了,记得叔伯们刚开始开荒也会起水泡,慢慢的就好了。”梨花不娇气,“我自己能做好的。”

李解还是担心。

天冷了,这时的伤口不容易痊愈,等入冬降温,丁点伤都可能引起冻疮。

去年那么冷的天梨花都没长冻疮,今年要是长冻疮了,赵家人不得难受死啊?

“三娘子,咱这片地稍微挖挖就行,我挖地,你撒种施肥吧。”

种子撒进地里,要浇水施肥,他家的粪坑是干的,粪肥只能花钱买,李解说,“你找人买粪肥,以免咱种子撒下去不能施肥。”

“不着急。”

隔壁住的人多,梨花干了会儿活,等晌午隔壁的士兵们回来,问他们有没有肥卖。

走在最前边的士兵道,“你们要多少?”

梨花没种过地,知道施肥是有讲究的,想了想,道,“十桶肥就行。”

“吃完饭我们给你挑来。”

“多少钱一桶?”

“街坊邻里的就不收钱了。”

士兵们知道兄妹俩的身世,没想过收钱,况且她们能回来种地是好事,种地的百姓越多,官府的负担就越小,益州城鼓励农耕,他们支持还来不及呢。

于是,士兵们挑着粪肥过来,帮着他们把地锄了撒上种。

百姓们的粮种都是去衙门领的,梨花也领了半斗左右,但撒种时,她换成族里收回来的麦子。

颗粒饱满,颜色黄润。

士兵们见了,笑道,“这麦种好,好好精悠这片地,明年的收成肯定不会差。”

废墟上的草枯萎了,梨花抱到边上,继续撒种,回道,“发粮种的阿叔也这么说呢。”

粮种是王都那边送来的,每个麻袋的粮种肯定有所差异,士兵没觉得不对,“益州王请钦天监的人看过,明年是个好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