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2/3页)

“年纪大了是那样的。”赵铁牛也是来安福镇才知道的,“还记得你说的婆婆不,她身子骨不好,儿媳孝顺,让她在家带孩子,可她天天唠叨肩膀痛要干活,然后挖几天地就好了。”

怪得很。

赵铁牛又问,“你四爷爷呢?”

“他还硬朗。”

之前都以为老村长不行了,谁知身体竟是最硬朗的,赵铁牛羡慕,“我到他那岁数有那么康健就好了。”

说话间,马车进了院子。

赵铁牛又喋喋不休的说起来,“这儿以前是地主家,我们搬进来后,往两边扩建了八间屋子,远处瞧着是连排茅屋,其实是个大宅子。”

他指着院墙,“墙是我们自己砌的,虽说村里人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到底怕她们去官府揭发我们,于是就建了这个围墙。”

章二娘她们开始卸东西了。

赵铁牛牵着马继续往里走,穿过月亮形的拱门,进到又一个小院。

院子左右连接着走廊,走廊一侧摆满了短小的炭,赵铁牛说,“镇上的人说冬天冷,白天干完活,晚上我们就烧炭,看看,全是炭,烧到明年开春仅够了。”

除了炭,廊下还挂着肉,赵铁牛解释,“这是镇上的人教的法子,肉抹上盐挂起来,能储存好几个月。”

原本想年底给族里捎回去的,梨花既来了,赵铁牛当即安排,“晌午咱就煮几只兔子吃,别说,风干的肉有嚼劲,跟牛肉的口感很像。”

而且没有牛肉腥。

赵铁牛很喜欢。

一走廊全是肉,估计有几百只,梨花震惊不已,“全是你们去山里弄的?”

“对啊...”赵铁牛扬起眉,伸手抱梨花下车,“铁牛叔带你进屋瞧瞧。”

院里连着东西厢房,赵铁牛打开厢房的门,露出一排排木架,架子上全是竹篾编织的笼子,每个笼子里都有兔子。

别说她,跟来的李解都惊着了,“你们养的?”

“厉害吧。”赵铁牛得意的扬起眉,“这屋子共六十七只兔子,有十九只怀了小兔子,顶多半个月就要生了,到时咱的兔子会更多。”

“铁牛叔还会养兔子?”李解没有贬低他的意思,纯属好奇。

赵铁牛挺了挺胸膛,“当然啦。”

梨花知道他有多少能耐,没在李解面前拆穿他,“铁牛叔,你现在是越来越厉害了。”

看她笑起来,赵铁牛有点心虚了,“不全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李七郎家里以养兔子营生,在山里抓到活兔子后,他提议养起来。

族里也养兔子,还生崽了,赵铁牛心动,就把养兔子的事儿交给了李七郎,谁知没多久,李七郎就说兔子生崽了,然后越来越多,要不是秋凉不好找兔儿草,他们的兔子肯定还会更多。

他道,“不知谁捅了兔子窝,竟跑来这么多兔子。”

梨花和李解对视眼,没有提北边山岭的事儿,“望乡村的村民怕你们过得苦,让我们带了不少野货来。”

“这儿又不是没山,还怕我们没肉吃不行?”赵铁牛说,“他们要开荒,不补身体可不行,走的时候你们把肉拿回去。”

“既是他们的心意,你们就收下吧,对了,我看菘菜还在地里,会不会坏啊?”

“不会。”赵铁牛没种过菘菜,全是跟镇上的人取的经,“安福镇的雪下了没几日,不会坏的。”

安福镇虽然偏僻,但土地不算贫瘠,他们来时,地里还有庄稼,根据益州新政,谁开垦的地就归谁,他带着人日夜不停的挖地,到现在,整个安福镇开出来的田地约有八成都是他们的。

所以菘菜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赵铁牛高兴道,“三娘,不怕你笑话,来安福镇后,我感觉自己像个地主似的。”

住着大宅子,吃着肉,比在近溪村那会还富裕。

梨花看出来了,自打进院后,他的嘴角没有放下来过。

梨花问他,“铁牛叔过年回谷里吗?”

“不回了。”赵铁牛已经想过了,“寒冬腊月的,一来一回太花时间了,待会给你堂婶捎些肉回去,告诉她明年暖和了我再回去看她和孩子。”

他指着白雪皑皑的外面,“我要守麦子。”

除了菘菜,地里还种了麦子。

照理说土地该休耕的,但不知能在安福镇待多久,与其让田地荒废,不如撒麦子,来年有多少算多少。

赵铁牛说,“谷里的地明年休耕,三娘准备怎么办?”

“戎州有地呢,我准备让大家回戎州种地。”

“遇到岭南人怎么办?”

“他们自顾不暇,暂时顾不上我们了。”梨花告诉他戎州发生的事儿,赵铁牛仰天长啸,“老天有眼啊,那么穷凶极恶的人,就该全部毒死了了事。”

梨花道,“所以明年我们会去戎州捡地种。”

“这个法子好,山里那么多张嘴巴要吃饭,真要什么都不种的话,一旦没了粮,大家肯定会闹事的。”

好多争执和矛盾都是穷给闹的,赵铁牛已经见识过了,他说,“岭南人是不是退回岭南了?”

“暂时不清楚。”

“他们要是退回岭南,咱就能回戎州了。”赵铁牛说,“咱们人多,回戎州就建城墙,像益州城那样把岭南人挡在外面,这样就不怕了。”

围墙才会让人感觉到安全。

梨花点头,“会有那天的。”

这事她已经想过了,时机成熟了,找块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的地造围墙住进去,还像从前那样过日子。

“那需要人时跟我说,我带人回去帮忙。”

“好。”

因着梨花她们的到来,村民们很是激动,晌午不仅煮了肉,还杀了几只兔子烤,另外蒸了几十只风干的兔肉。

总共一千多人,赵铁牛为了方便认人,将村民们按姓氏称呼的。

李姓是大姓,人数最多,赵铁牛常喊排行前十的人。

扩建的屋子大,里头燃着炭火,跟暖炉似的。

里头的床全是木板,用竹帘隔了一下。

梨花进去后,他们争先恐后的凑上前说话。

有问山里建屋建得怎么样的,有问开荒的情况的,也有问找回来的孩子的。

梨花挨个挨个回答,到最后,嗓子都哑了。

赵铁牛端着热腾腾的肉汤进来,高声呐喊道,“别说了,等三娘喝口热汤啊。”

桌子是连排的长桌,砍回来的树直接削成板搁地上的,两侧摆了蒲团子,梨花跪坐在蒲团上,跟村民们说起戎州的事儿。

知道死了无数

岭南人,他们额手称庆。

“可恨不能看到他们的死状。”有人喜极而泣,“大郎,你的仇老天爷给你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