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启蒙(第2/3页)
宋长叙又把自己写好的一份折子递给平景帝。
“另今日上朝臣听刘大人提起边疆屯兵的事,臣有意计策献给陛下。”
平景帝看完是屯兵法和屯田法,以及鼓励商队的法子。
宋长叙解释道:“陛下可让士兵的家人在边疆屯田,士兵在练兵之后可以种地,另外边疆需要商队经营,所以臣认为在边疆的商税若是减少至四成,那么来往的商队多了就会带动边疆的繁华,供他们衣食住行。”
平景帝:“爱卿说的是,边疆本就无太多商人前去,商税就是有一个摆设,按照你的意思减少到四成也无妨。”
“边疆的泥土适合种植小麦,臣问过哥夫,他们在萧将军手下时,若是无兵事,小兵之类都会轮班种地种菜以供军资。”
前些年对军资要求多,户部这么已经是咬紧牙关提供的,为此还换了两个户部尚书。
“宋爱卿的法子不错,以商业带动边疆。”
想来宋长叙入朝后已经给他出了好几个主意,平景帝对他就越发爱重。
等宋长叙走后,平景帝神色莫测,本想寻个由头把藩王宰一刀,想要逼一个人还是很简单,人一旦逼急了就会狗急跳墙。
现在听了宋长叙的话,平景帝暂时歇下心思。
藩王们的马车还在路上,他们尚且不知道自己抢回了一条命。秦王被平景帝吓到了,现在看见世子沉默的坐在一旁,他揉了揉眉心。
“你说你喜欢上一个平民,本王准了你的婚事,往后你自己好自为之。”
秦王世子高兴:“谢父王成全。”
与其娶一个大族家的姑娘或哥儿引得皇帝猜忌,还不如娶个家世一般的。
他现在是惊弓之鸟,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和荣华富贵。他们在封地上只有京城没有动静,在封地自己就是土皇帝,犯不着忤逆。
皇帝挑不出错处,他又没有威胁,总不能这样还能把他杀了。
秦王心事重重,安全回到封地后松了一口气,等了三个月到了次年开春,他终于放下心。
随即变得懒散起来,把王府的事务交给世子后,自己带了几个美妾上庄子上玩。
……
春去秋来,转眼三载就过去了。程茂学调到户部做户部员外郎,沈良已成为户部郎中,裴升荣升为工部郎中。谢风和罗双也从外调到京城,谢风调任到大理寺做正六品寺正,罗双到礼部任正六品主事。
宋长叙的位置还未变。程茂学,谢风,罗双他们三人从地方调回去,宋长叙特意寻了酒楼为他们接风洗尘。
他下值后就先去换衣袍,许知昼刚端了一个空盘子出来。
他刚去给陶陶送吃食了,他如今四岁正是启蒙的时候,宋长叙给他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先教他把基础学好,等六岁的时候就送进书院。
“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点小吃回来。”许知昼放下空盘子,拿着剪刀打算去修剪花枝。
宋长叙应一声,“你不要等太晚。”
许知昼才不应,他吃不到小吃就能等很晚,反正他又不需要上值。如今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能睡懒觉了,大哥要去铺子里忙,澄哥儿学医有了本事,如今打出一点小名气,整日也是忙碌的,陶陶要去读书。
陶陶读书,爹娘本来还担心,一见陶陶乖乖的,还有侍从在,老两口就放心回庄子上种菜去了,等春种完后再下来。
许知昼把衣柜整理了一番,把挂在上面的官袍抖了几下。
宋长叙到了酒楼,谢风他们也到了。
谢风还未娶妻生子,不知为何,前两年谢夫人又怀了一个孩子,还是个男孩,至此就没有再找谢风的麻烦。
这是大号废了,练小号。
“你们来了,我要了一坛女儿红,先喝一杯,菜马上就来。”
他们落座后,面上带着喜意,程茂学脸上的欢喜更甚,他是从五品员外郎,这次从地方升上来属实难得。
他们各自倒了一杯酒碰杯。
程茂学说道:“这次回京我们就能在一块了,每次只能过年过节才能聚一会儿。不过刚回来还是不太习惯,在地方上什么事都是自己挑着就干了,现在到了京城有上官了。”
谢风笑道:“我倒是宁愿在地方上做事。”
在地方上自由一些,而且他到了京城总会回到家里,因为有些事,他跟家里的关系不好。
宋长叙说道:“地方确实有自己的好处,先吃菜,我点了都是招牌菜,不知道味道怎么样。”
吃起来挺不错,罗双吃了一阵,喝完汤就不喝了。他在地方上办了一个婴儿案,对吃食就没什么兴致,这段日子消瘦许多。
宋长叙打量罗双的身形,他说道:“罗兄还是多吃一些,京城出了好几家饭馆,罗兄到时候可以去尝试总能找到喜欢的馆子。”
罗双含笑点头,“我只是水土不服,在地方待久了,回到京城还有些不习惯。”
他们说了一阵话,谢风还是带着几分开朗,喝了好几杯酒。
晚上他们各自回去,宋长叙看见他们都高兴,自己坐上马车也回去了。
他喝的不多,但回来的时候脸还是红彤彤的,有酒精上头,又有情绪高涨,他走到半路上不忘给许知昼买小吃。
回到家里把小吃递给许知昼,许知昼开心的应了一声,让侍从送来醒酒汤。
宋长叙喝完醒酒汤,盥洗后冒着热气。许知昼又去用牙粉刷了牙才上来,他吃的满足,戳了一下宋长叙。
“陶陶需要新本子了,明日你下值了,我们一块去书铺。”他也想买点新话本,他记得宋长叙也说过要买书。
宋长叙吐出一口热气点头,“都听你的。”
许知昼没从他身上闻到酒气,窝在他怀里很安心的睡着了。
翌日,许知昼起身去看陶陶,他只是悄悄在窗户旁看。请来的夫子是举人出身,负责一个小孩子的启蒙还有几分浪费。
许知昼今天还要物色适合陶陶的书院,他早先派冉星文去打听了。
冉星文说道:“主夫,我打听了京城所有的书院,只有三家书院是不错的。第一就是山海书院,这个书院的要求最高。每年的束脩是二十两银子,另外会让他们在开学前先写一百个字,作为入学测试,若是通过才能进去读书。”
“还有两个书院一个是若水书院一个是清河书院,若水书院的束脩在十五两,清河书院需要子女家中有入朝做官的人,束脩二十两。”
许知昼首先就把若水书院淘汰了,没有任何要求看起来门槛太低,清河书院要入朝为官的子女,会不会让孩子从小就太看重门第之分。
他思来想去觉得山海书院是最适合的,但还是要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