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第8/10页)

1944年11月10日这一天,桂林、柳州几乎同时陷落。冈村得知后却只有焦急,因为按照他的惯常打法,此时是使用二次兵团,也就是让蓄势待发的第二十三军上阵追击的最好时候,可他与田中仍未能取得电讯联系。

前期是横山勇争功心切、拒不从命,后期是第二十三军杳如黄鹤,冈村与理想中的柳州围歼战最终失之交臂,这让他又气又急。

可是第十一军已成为追击中必须依赖的主力,这是冈村必须认清的事实,所以他又不得不忍气吞声,以方面军司令官的名义,给横山勇发出了机密亲启电报,表示已经理解横山勇的苦衷,过去的事就算了,“希望今后上下一致”。

1944年11月11日,张发奎在宜山重新部署,试图建立新的防线。

退往宜山的部队在经历前期一连串的紧张战斗之后,大多疲惫不堪,战斗力和士气也急剧下降,这时候唯有桂军夏集团和海竞强师还保存着元气。

海竞强师是白崇禧临时从桂林守军中抽出的部队,师长海竞强乃白崇禧的外甥,也因这层关系,事后白崇禧颇受诟病,但现在,海竞强就是张发奎眼中的活宝贝。

张发奎曾对夏集团司令夏威说:“你和海竞强是战区现在唯一的生力军,应该一显身手。”

可是张发奎很快就失望了,失望的人中还有杨森。

海竞强师在指挥序列上,临时拨归杨森指挥,杨森让该师驻扎于宜山附近,任务就是对所有后撤的四战区部队进行掩护,但柳州防守战刚刚打响,海竞强便给杨森打电话,说他的位置太突出,想往后面撤。

因为不是自己的基本部队,杨森也只好同意他向后挪位,不料这一挪之后,便杳无音讯,不知溜到什么地方躲着去了。

按照张发奎的部署,原在杨集团内的第二十六军、第三十七军,由杨森指挥,先行沿黔桂公路退入贵州境内,第二十军则在宜山东北的天河设防,以掩护宜山左侧背。

第二十六军、第三十七军要是还保存着战斗力,就不至于要早早脱离战场了,本应进行后卫掩护的海竞强师又不见踪影,杨森带着这两支部队,犹如是一手拉一个儿女在逃荒,不仅心情忐忑不安,模样也狼狈之至。

在将第二十六军、第三十七军送走后,杨森自率总部前往天河,以便就近掌控第二十军,此时护卫总部的只有一个特务营。

沿途需要走过的,全是高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路窄坡陡,以致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杨森只好临时找了一座小镇宿营。

他一边安营扎寨,一边派人在四周察探动静。侦察兵回来报告,说离此不远有大批帐篷,驻有许多兵马,只是不知对方究竟是敌军还是友军。

杨森估计,海竞强师充其量不过是三天前才离开宜山,在此之前,总是要抵挡几下的。日军行动再快,也不可能抄到近处,所以他初步判断是友军,加上实在困得不行,便再没去管它。

天亮之后,落在总部后面的电台和卫生队还没到,杨森让再等一等,会合了再一道出发。

一等就等出了事情,突然间枪声四起,侧耳一听,是日本兵的重机关枪声音,杨森情知不好,急忙派特务营前去查探。这才弄清楚,原来昨晚搭帐篷的是日军,卫生队已被俘虏,电台也被包围了。

日军并不知道跟他们在一起宿营的,竟是集团军总司令和他的总部,否则来个夜袭,岂不完蛋。

杨森惊出一身冷汗,当即指挥特务营与日军作战,整整苦战一天,终于把至关重要的电台给救了出来,特务营也损失很大,给杨森做过多年警卫员的副官当场阵亡。

部队白天还撤不了,只能利用晚上。杨森走出借住的民房,准备上马出发,左脚刚跨出房门,耳边就听到了一声尖厉的长鸣。

杨森有着老兵的灵敏直觉,当下大叫一声不好,往地上一闪一扑,就见一颗炮弹飞下来,正落在他的脚边。

周围的卫士全吓呆了,杨森自己也只能用传统评书中的一句行话来形容:眼睛一闭,我命休矣。

让人惊异的是,炮弹打了两个滚,躺着不动了。

那竟然是颗哑弹,没爆!

卫士们清醒过来,纷纷向杨森道贺:“到底是总司令命大福大,炮弹打到脚边都不炸。”

又不是打游戏,有多少命能这么玩的,杨森直摇头,算了算了,我们还是赶紧走吧。

到了天河,有第二十军在周围护佑,心情也不由得放松下来,众人躺倒就睡。

不料追兵跟着就过来了。在第一线进行监视的陈德劭团急忙组织阻击,与此同时,团长陈德劭派两名侦察兵将敌情连夜转送第133师部。

如此重大军情,师部按照程序要迅速向总部报告,但师参谋长也因连日奔波过于疲劳,而在床上睡了一会,导致这一报告未能得到及时处理。

追过来的是第13师团,该师团的一个大队利用空隙插了进来,并在第二天拂晓对杨森总部所在的村庄展开突袭。

杨森没接到报告,不知道敌人已经接近,早上一醒来,哨兵才发现日军大队距离总部仅一里之遥。

赶紧撤退,由于走得急,他们连铺盖卷都没来得及拿,杨森和幕僚长身上的大衣都丢了。

第二十军闻讯调兵前来,由陈德劭亲自指挥,与日军苦战一天一夜,一千多兵员损失一半,才化解了前线的紧张形势。

日军向来视第二十军为劲敌,他们对没能消灭第二十军的指挥中枢而扼腕不已,一位联队长在日记中写道:“杨汉域军长也可能在村庄里,感到遗憾。”

在宜山正面,先是海竞强师溜了号,接着夏集团与日军甫一接触,各部便相继溃败下来,夏威本人仓皇撤离宜山,宜山防线尚未组织起来就已经支离破碎。

第二十军由掩护侧背又变成了掩护战区主力转移。杨汉域让第133、134师轮番据守隘口阵地,对进入天河公路的日军进行顽强阻击,完成任务后撤往贵州境内的独山。

第二十军到独山军械库领取枪械弹药,以进行补充,按计划领完之后,官兵们一看,库里的军火还多得很,就回来报告。

当时独山的守军寥寥无几,日军一到,不是资敌就是毁坏,岂不可惜。于是杨森亲自前去交涉,以独山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希望能把军火全部取出来。

回答却是:不行,没有得到上级许可。

杨森请示了一下,上面说可以尽量取用。再去找军械库管理人员,对方仍是一副官腔,说他们没有接到正式通知,不合手续。

杨森气急了,当着众人大声质问:“有军火弹药,你们不肯发给部队,敌人眼看就要打来了,你们又搬不走,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