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原之争(第11/18页)

宋金刚当然舍不得,但答应让尉迟恭离开夏县,说之后怎么处置尉迟恭,等打败唐军再说。情况危急,吕崇茂的副将也只能如此了。再说了,对他而言,吕崇茂的死对他更有利,之所以他让尉迟恭给吕崇茂抵命,只是想堵大家的口而已。

就这样,杀害吕崇茂的尉迟恭离开夏县,回到了晋阳,这也是李世民到夏县未能见到他的原因。

李世民的到来,让原本胶着着,略显劣势的唐军,渐渐有了优势。宋金刚见唐军优势明显,也不兑现他所说的和夏县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这句话了,竟然偷偷撤走了他的兵,只留下吕崇茂的副将带着自己人还在挣扎。

没有了宋金刚的人马,唐军很快就将吕崇茂的人杀的杀,抓的抓,夏县被唐军占领。

然而,令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准备像每次占领一座城池一样,开仓放粮,笼络百姓时,却发现不停有唐军失踪或被杀。

在接连有人汇报,士兵被杀或失踪后,李世民觉察出了异样。

“怎么回事?难道城里还有潜伏着的宋金刚的人?”

“也有可能是吕崇茂的人!”房玄龄说。

“再看看,事情有些不对!”长孙无忌说,“这个地方我总觉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李世民知道长孙无忌所说的不一样是什么,他也有这种感觉。其他地方,在他们收复后,百姓都会上街欢迎他们,应征入伍的更是络绎不绝。可夏县没有,不仅没有,那些百姓看到他们时,不是躲避就是冷眼,甚至很多人的眼神里带着仇恨。

“开仓放粮吧!”李世民说,他希望开仓放粮能改变这种局面,“还有,让大家多留意,不要单独外出!”

然而,唐军还在继续减少,开仓放粮的热闹欢庆场面也没有出现。不仅热闹没有,大白天的,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而一到晚上,嚎哭声听得人汗毛倒竖,犹如到了一个鬼城,阴森森的。

“夏县百姓对我们有敌意!”长孙无忌出去一圈后,回来给李世民汇报说,“二郎,知道为什么吗?”

李世民看着长孙无忌,等着他的答案。

“吕崇茂就是夏县人,且他集结的队伍,全都是夏县人。也就是说,夏县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和那些被我们杀了的人有些血缘关系。”

长孙无忌还没说完,李世民便说:“我们杀了、抓了他们的亲人?”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长叹一口气。

“此事不妙!不妙啊!”

夏县对唐军的敌视越来越严重,唐军甚至成了过街老鼠,时常被围攻……

“我们还是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吧!”唐俭说,“这里的人都疯了!听说又有人集结起来了,想叛乱!”

“那就更不能走了。我们必须留人在这里镇守,不然夺下夏县干什么?我们的胜利果实,不能被别人抢走,谁都不行!”李世民说,眼神里有一丝杀意,“这块地盘……是我们的!我们的!”

李世民加重了语气。

“可……”唐俭话还没有说完,便有人说,又有几名唐军被夏县的百姓围殴致死,“他们还挖了我们士兵的心,非常残忍……”

“他们还喊,把唐军赶出夏县!”又有人慌慌张张地汇报说。

“无忌,你说怎么办?”李世民问

“看来,这里的人都是刁民啊!”长孙无忌说,“这些人是驯化不了的!也是不会成为李唐良民的。想要这片土地永远成为大唐领地,想要这里安宁,这些人都不能留!”

长孙无忌说的时候,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可是……他们都是百姓啊!”李世民叹气道。

“他们不是百姓……他们是隐性的叛军!”长孙无忌说,“地方留下,人就不能留;人留下,这地儿就要放弃!”

李世民知道想要永久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按长孙无忌说的做。其实,长孙无忌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只是他不愿意说出口,长孙无忌替他说了而已。

“留地,不留人!一个都不留!”

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等人离开了,他们要去攻打晋州,离开前,他这样交代唐俭。

夏县城门被关了起来,所有城内的人,一个个都在消失,最后,全都死在了唐军的刀下,血流成河……

屠夏,成了李世民一世“明君”的一段黑历史。有人说他是被逼无奈,也有人说,这正好证明了他是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暴君。

其实,真实的李世民,既是明君,也是暴君,只要有利于李唐江山,有利于他们开拓疆土,巩固政权,他的明君和暴君身份,随时可以互换……

第四十节 柏壁之战

(13)

公元619年11月,李世民率领关中军,沿黄河,向龙门方向行进。一路上,他都在问杜如晦和房玄龄,问他们此次和刘武周、宋金刚之役要注意些什么。

这是李世民的谦逊,也是他作战胜多败少的原因之一。他虽然心中有数,却也要听取旁人的意见。长孙无忌曾就此事问过他,问他身为李唐秦王,为何很多事情都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李世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擅长弓射谁都知道,对于好弓要用什么材质做也很清楚,可十八岁那年,他在向一位弓匠手夸耀他的弓天下无双时,那位弓匠手看了看被他称为绝世好弓的弓后,摇了摇头,说那弓并不好,李世民问其原因,弓匠手说,造此弓的木料中心不正,木纹歪斜,用这样材质做成的弓,虽然强劲有力,却箭路不直,称不上好弓。当时的李世民听了很惊讶,也很惭愧,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也是从那时候起,李世民经常请教别人,从别人那里汲取他需要的养分。

李世民最引以为傲的便是拥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的存在,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拥有杜如晦是因为房玄龄。

杜如晦是长安人,自小喜欢读书,尤其擅长文史,隋炀帝时期,他在滏阳(今邯郸磁县)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由于发挥不了他的特长,也不愿意浑浑噩噩,便弃官回家(和房玄龄的经历有些相似)。

相似的人总能互相吸引。

房玄龄和杜如晦就相识在滏阳。在他们相识前,杜如晦就曾听说过房玄龄,很是佩服,也很想认识他。最终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两个人相识,并一见如故。李渊父子夺取长安后,房玄龄第一时间就去见了杜如晦,在对杜如晦大肆夸赞李世民后,又向李世民隆重推荐了杜如晦。

李世民第一次见到杜如晦,印象一般,见他相貌平平,也没看出有过人之处,不过,碍于房玄龄推荐,也便让他做了秦王府曹参军。

秦王府自建唐起便英才云集。相比秦王府,其他王府,甚至太子府都逊色了很多。为了平衡皇子间的势力,李渊决定从秦王府调出一些人去外地任职。当然,为了安抚李世民,让他自己挑选人去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