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5/8页)

“还有那马宣赞,两年中也不见他来过一次!娘可知道他的行踪?”

“马宣赞国事为重,这两年身在前线,忍辱负重,与童贯那伙人,怄了多少气!听邢太医说,好像也施展不开。”然后她叹口气道,“如今的事情就是这样,坏人当道,好人怄气。”

“如果刘四厢、马宣赞他们都在这里,金人的军马怎到得了汴京城下?娘再抄部《莲华经》,保佑李右丞,休教坏人谗害了他。”

“如今朝堂内有不少人要暗害李右丞,他纵有通天本领,怎对付得了四面的敌人?娘怕一部《莲华经》也保佑不了他长命百岁!”

一时的感叹过去,师师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把那管凤头箫扔进大筐,心里总觉得还是有件搁不下的事。

把细软搬走以后,第二天就是元宵正日,师师通夜转侧,犹恨捐献得不够彻底。一清早起来,就督率小藂、惊鸿把一些动用家具、粗细衣服全部搬出来,分门别类地挑选一下,准备继续捐献给行营使司。这些家具衣服,又重又笨又多,非比细软,她们流出一身身的大汗,直到黄昏时分,才整理出个头绪。她们把搬来的大柜小桌、座椅卧铺,还有一箱箱、一箩箩、一包包的粗细衣服,全部堆在院子里、走道上,把家里的通道都堵塞了,暂时断绝交通。

醉杏楼早已出得空空的,两侧卧房和下面的厅堂也都出空了。出清得越干净,师师心里越踏实。两个侍儿跟她一样的意思。她们头上冒着汗,心里热腾腾的,所谓元宵佳节的凄凉之感,被她们这一行动冲淡了。

可是隔在箱笼衣柜另一边的李姥和她那伙人的心情却大不相同了。他们看见每一件东西从醉杏楼中搬出来,仿佛挖去心头一块肉。官家赏赐师师之物,从表面看来,无论所有权、使用权都属于师师,除非经过师师同意,李姥才有权使用它们,可是实际上,师师本人的所有权也是属于李姥的,师师所有的东西当然都要作为她本身的附着物一起归李姥所有。加上师师一向对财宝不甚措意,李姥早把一部分珍贵的首饰珠宝收藏起来,其余的也只当作藏在外府,随时可以收回,据为己有,万想不到师师竟会下这等毒手,一声捐献,全部精光。可恨邢倞、何老爹两个辣手辣脚,竟做起师师的主,唆使她捐献;在点交之际,又毫不容情,决不允许她做些手脚,染指半分。从昨日以来,李姥就把这两个不得好死的老头痛骂不休,骂得狗血喷头。由于何老爹、邢倞两个在师师身上发生的影响,李姥本来对他们就没有好感。邢倞还算是个太医,王侯公卿都请他治病,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没出息的是那何老爹,他枉自在东京混了几十年,混不出个名堂来,至今还是两手沾满靛青的染匠。在李姥的眼睛里岂有一个染匠的地位?往常每当师师出去看了何老爹回来,她就要借端发话,指桑骂槐,教师师心里不舒服半天。

如今事情闹得大了,经过他们两个撺掇,把她一生培养师师的心血酬报都付之东流,她与他们势不两立。这就怪不得她要千刀万剐地骂,骂他们两个是死掉了从棺材里扒出尸体来苍蝇不要叮、黄狗不要啃的臭老头、贼老头。

她终于鼓足了勇气,冲过箱笼衣柜箩筐桌椅砌起来的防线,扯着师师的衣服,又哭又跳地责问起来:“心肝肉儿呀,你敢是患了失心疯,把家底全部搬光了,连那两只描金漆红的牛皮箱,还是老娘当年嫁妆,也让那何老头搬走。还有这些碗儿、盘儿、碟儿、勺子儿,晚晌前都叫惊鸿搬出去了。咱看索性把灶间里的风炉、锅子、炭篓、风箱全部搬出去吧,咱娘儿四个今后就靠喝西北风过日子。这可完全称了你的心?

“儿啊!你做事全不思前忖后,想做就做,说做就做,做到哪里是哪里。这全是邢老头、何老头那两个拖牢洞的贼囚徒坑了你的,拨弄得你神不守舍,魂不附体。你倒看看自己嘴脸,蓬头垢发,衣履不整,哪里还像个京师出名的红歌伎!老娘可要跑去,揪住他们,非拼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

李姥来势汹汹,师师也早已胸有成竹,揭穿她的阴私说:“姥姥休怒!咱捎出去的都是咱自己的东西,姥姥平日收了咱的东西,都算在你姥姥账上,这个咱也张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不与你姥姥计较。如今咱把自己名下的东西捐了,姥姥可莫见怪。那两只描金皮箱不是好好儿地搁在后间,谁说捐掉了?你那里满箱满箧的造孽钱,都是咱替你挣来,尽够你两辈子吃的,只要下生还投胎为人,也吃着不尽,说什么要喝西北风过日子!在西水门、封丘门、酸枣门上披坚执锐的战士们才喝西北风哩,姥姥去和他们比一比,岂不惭怍?”

“儿啊,”李姥一听师师的回答软里有硬,绵里扎针,知道硬对付不行,顿时见风转舵,说得十分体贴起来,“娘说的哪一言哪一语是为自己?还不是为你和小藂、惊鸿三个。你把家底一下铲光,连得箫笛琴筝、琵琶檀板等吃饭家伙都丢了,今后还靠什么过日子?”

“姥姥不知,金兵肆虐,都城危在旦夕,一旦沦陷,满城生灵都遭祸殃,那时玉石俱焚,大家还有什么好日子可过?如今为儿的毁家纾难,踊跃输将,多捐得一文钱,就让在城头上喝西北风的战士多喝一杯滚水,多吃一块蒸饼,多杀一个敌寇。天可怜见保佑得朝廷退了金兵,大家重振家业。凭着为儿与惊鸿等三双手,绣花缝衣,谅也不得饿死,姥姥担什么心事?再说儿久已厌弃了烟花生涯,如得退了金兵,就离开京师,找个僻静处所,安下身子来,靠手艺为生,省得再去赔笑奉承,衣食依人。儿意早决,姥姥休再阻挠。”

师师的话虽然说得婉转,通情达理,内容却是决绝的,誓与过去的烟花生活决裂。李姥岂甘罢休,她忽然又一声心肝一声肉地哭闹起来,说宝贝心肝儿撇了娘要到外地去找营生,叫娘的下半辈子靠谁?又说你不叫娘活下去,娘也不想再活了,这就去找那两个老头拼命,拼个同归于尽,大家都活不成。

从官家赐顾以来,李姥与师师的关系改变了,逐渐变成为一团粢饭、一块蜜糕,只有到了生死关头,她才彻底暴露出本来面目,不惜以性命相扑,不管师师怎样好说歹说,都无法叫她安静下来。

5

李姥正在师师的阁子里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忽然一个妇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通报说:“外面来了个王府尹,带着几十名差役闯进门来,说要找李师师说话。”

这分明是个凶兆,闹得昏头昏脑的李姥却只听说来的是大官儿,顿时转嗔为喜,换上一副准备接客的好看面孔,迎出门去。来人们不理会她这一套,打头的虞候一把把她推得老远,口中嚷嚷,谁是李师师,快出来听王府尹宣读圣旨。然后,在一派和声中间,板起铁青面孔的王府尹走进房来,他似乎是不用自己的脚而让从人们十只手把他抬进房里的,作为奉圣旨前来抄家的执法官、监督官理应有这样的一副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