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各国设计简史(之二)(第9/34页)
意大利在重建时期,美国除了提供经济上、资金上的援助之外,企业的管理体系以及设计部门的建立,标准化、预制件化的生产方式,都对意大利的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意大利大型企业在战后重建中学习美国生产方式,也就自然包括了设计方式,比如菲亚特(Fiat)、奥利维蒂、皮列里公司(Perelli)、纺织品公司斯纳·维斯科萨(Snai Viscosa)、化工企业蒙特卡蒂尼(Montecatini),都进行了美国式的改革,其中菲亚特受福特汽车生产模式影响最大,从1950—1961年,菲亚特的产量提升了4倍,使意大利汽车也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用“设计”服务于市场的国家,早在19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时候,美国已经开始有工业设计事务所,在大企业中也有了设计部,美国的设计因此和广告密切结合,对销售很重视。而在意大利,情况却很不相同,意大利的设计开始于“理性主义”,是从建筑中发展出来的,因此,战后意大利设计还是和建筑关系较为密切,和广告相对疏远,这一点和其他欧洲国家比较接近。虽然美国在战后对西欧影响很大,但是具体到设计文化上,对于欧洲人来说,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高品位”(high),而不是美国式的“大众品位”(mass)。
卡斯提格里奥尼兄弟设计的『艾科』落地灯(Arco Lamp, 1962)。
玛柯·扎努索和理查德·萨帕1966年为西门子公司设计的格里洛折叠电话。
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设计的『阴-翳』灯具系列。
佛朗哥·阿比尼设计的『阿比尼书桌』。
卡斯提格里奥尼兄弟设计的RR126音响组合(RR126 Stereo System)。
意大利民众对于“设计”的认识和兴趣,也是在重建时期内提升起来的。前述的几次米兰3年展都致力于向公众介绍工业设计的新成就、新作品。1954年,米兰著名的百货公司La Rinascente创办了“金罗盘”设计大奖(Compasso d'oro),到1959年,这项活动由成立不久的意大利工业设计师协会(Italian Associ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ers,简称ADI)接手,延续至今,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准专业设计大奖。
1957年,当意大利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之后,出口的藩篱被拆除了,这直接促成了意大利的经济起飞。从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初,是意大利的“经济奇迹”(economic miracle)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1958—1963年的5年中,意大利汽车产量增加了5倍。这种意大利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发展速度,很快就把意大利推入到中产阶级的新消费时代。随着经济发展的成功,国民沉浸在自由和乐观的氛围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大利设计”,主要就是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的。
3.高潮迭起的意大利设计
过去一个世纪里,不同国家的设计文化在不同的阶段达到其极盛期,在设计史上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比如20世纪初到1920年代的法国,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德国, 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1950年代大放异彩,1960年年底和1970年代上半叶则是属于意大利的时代。战后20年,意大利设计已经逐步告别了战前的手工制作传统,转向新的工业产品,设计上既有传统的思考,也有前卫艺术的影响,更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
到1970年代、1980年代,意大利设计已经完全脱胎换骨,1980年代出现的诸多设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涌现了一大批重要的设计师,比如乔吉托·乔治亚罗、谢吉奥·阿斯蒂(Sergio Asti, 1926— )等,加上新锐人物如索扎斯、亚历山德罗·门迪尼等,意大利迈入世界先进设计大国的行列。197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名为“意大利:崭新的国内风光”(Italy: The New Domestic Landscape)的大型展览,介绍意大利的现代设计。该展览的展品中,既有吉安卡罗·皮列提(Giancarlo Piretti, 1940— )的普利亚椅子(Plia chair)、安娜·卡斯特里·费里丽的4997塑料小桌,以及玛柯·扎努索的格里洛折叠电话(Grillo telephone)等理性主义的设计作品,也有玛利奥·贝里尼完全颠覆传统概念的汽车“卡拉苏特拉”(Kar-a-sutra, 1972),以及吉奥吉欧·谢列提(Giorgio Cerretti, 1932— )、皮埃罗·迪罗西(Piero Derossi, 1933— )和里卡多·罗索(Riccardo Rosso)设计的消闲椅“普拉通”(Pratone, 1971),这张椅子成为当时反设计文化革命的象征。这一事实表明:理性主义的现代设计已经不再一统天下了,“激进设计”已经开始在意大利崭露头角,并成为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最强音。
受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19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危机不断。好在意大利的高端品牌早在战后年代已经牢牢树立,意大利设计已经成了国际消费者追求的对象,从而对经济起到支持的作用,设计的意义在意大利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现代设计专题展览的目录。
返璞归真的泽乌斯家具。
『意大利:崭新的国内风光』展览中展出的消闲椅『普拉通』(Pratone, 1971)。
2001年意大利邮政总局发行的『意大利设计』专题邮票。
政府在1983年实施复兴计划(Recovery Plan)之后,意大利经济发展得到恢复。根据1987年的统计数字,意大利成为世界上第五大经济体。过去长期落后于西欧国家的意大利,其国民收入、生活水准已达到英国、法国的水平。进入1990年代时,意大利人均GDP已经达到33000美元。
之后,从1998年的经济危机,到2008年的金融风暴,意大利的经济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萎缩了,设计也受了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平顺,设计也失去了风风火火的势头。1992年,一群年轻设计师组成的家具设计和制作集团“泽乌斯”(ZEUS),以他们自行设计制作的一组黑色椅凳,与“孟菲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风潮划清了界限。意大利建筑师、设计师鲍洛·德伽涅罗(Paolo Deganello, 1940— )后来撰文写道:“如果说,‘孟菲斯’设计强调的是瞬时感受、浅薄奢华、不道德的昂贵……那么泽乌斯就正好相反,强调的是现代、道德,超越了潮流而重新回归到事物真实的品质上来。”(*2 )泽乌斯这批作品的出现,预示着意大利公众消费价值观的转变。一些知名企业,例如卡西那(Cassina)、B&B Italia等,亦回头追求更加经典、优雅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