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光荣日(1945年3月~1945年9月)(第11/15页)

第58师,蔡仁杰的部队,前任师长张灵甫。

在会战后期,由于重庆那边要召开国民党六全大会,蒋介石催促芷江的何应钦回重庆报告雪峰山大捷的情况。何便急于结束会战,叫王耀武想办法。王虽然精明,此时也难住了,说:“那怎么办?”

何应钦说:“我已向重庆报捷,但如果我向大会做报告时,前线战事还很激烈,那不就矛盾了么?”

这话说出来,王耀武也就明白了,何应钦叫他下令,放开一个口子,叫日军残部自动溃去。

但王耀武没说话。

见王耀武没表态,何应钦说:“佐民啊,抗战八年,你战功卓著,抗战胜利后,你也需要向政治家转,这就要明白,军事最终是要服从政治的,况且此番会战,我军已取得大胜,歼敌很多了,又有几百名俘虏,这在以前都是没有过的。杀敌一万跟杀死八千,终是没有太大区别。现在召开六全大会,5月21日就要闭幕,如因前方战事仍烈而无法进行会战报告,我既没办法向委员长交代,大会代表也无法及时了解到我们这次大捷。再者说了,我回重庆后,你仍可以布置追击作战嘛!”

王耀武说:“我给胡琏去电吧,叫他们军在杨伯涛第11师那边放开个口子。”

何应钦拍了拍王耀武的肩膀,说:“我在大会上作完报告,你是必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啊,如果那样的话,就是委员中最年轻的!另外,你跟邱维达再研究一下,在第74军这边也想想办法,古人说的‘穷寇莫追’总是有道理的。”

王耀武没办法,只好给辰溪的邱维达去电话,婉转讲了何的意思,问:“会战还有多久能结束?”

邱维达似乎没明白,说:“至少还得需要五天。”

王耀武说:“这样说吧,第18军正面已向敌人开了缺口,你在洞口方面再开个吧。战果已经不小,穷寇难以聚歼。就这样吧。”

王耀武挂了电话。

王耀武走出安江的司令部,又下起了雨。

王耀武往雨幕深处走去,一个卫兵在身后默默地跟着他。湘西的雨季里,他突然出现一种幻觉:好像战争从没发生过,他还是个少年,正在天津卖水果糖。另一个幻觉是:他带着第51师抵达淞沪战场,八年的战争刚刚开始……而现在,抗战快胜利了,战争结束后,他该何去何从呢?像何应钦说的那样,从军人转型为政治家?王耀武虽然精明圆通,但确实没想过这件事。在某个瞬间,他甚至想:还是回山东泰安老家种地吧。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他反身走回司令部,此后的人生终不免继续被裹挟进大时代,在一步步往前走中,去迎接那个属于自己的命运结局。

湘西的雨,更大了。

5月20日以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追击渐渐放慢。

进入6月,日军残部完全退回邵阳。整个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5,000多人,俘敌300多人,其中军官17名。

这是抗战时代的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俘敌最多的一次。

中国军队取得大胜依赖于三个方面:高昂的士气、先进的武器(包括制空权)、完美的后期保障。对日军来说,当然是相反了,如第11师师长杨伯涛所言:“这时日本的空军在我国大陆上残留无几,不仅丧失了制空权,而且陆军的侦察、联络手段也丧失了,因此日军在会战过程中表现迟钝,不像过去那样灵活敏捷了。”有一次,杨伯涛带着师部人员和美军联络官到一线侦察,发现对面大约700米外过来十几个日军,用杨伯涛的话说:“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似乎也在侦察情况,他们发现我们后,就钻进树林隐蔽起来,我们哈哈大笑,从从容容指挥部队向其进攻。”

正面战场上,继缅北和滇西后,在抗战即将结束的岁月里,无论如何是需要这样一次大捷的。雪峰山会战的胜利,正逢其时。在重庆做完报告的何应钦又奉蒋介石之命飞回芷江,主持表彰会,周志道第51师获武功状两轴、荣誉旗一面;杨荫第19师获武功状两轴,杨伯涛第11师获武功状一轴。作为会战总指挥,王耀武获得美国政府授予的金质自由勋章。几天前,41岁的王耀武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果然成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

雪峰山会战后,一切都成定局。

英雄无名

1945年春,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之“大和号”被击沉。

这是有象征意义的沉没。那个岛国的绝望正进入加速度中。他们的军部、政府和国民不得不接受从“明治时代”坂上之云般的欣欣向荣而堕进“后昭和时代”的深渊这样一个现实。

雪峰山会战结束后的6月份,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总长梅津美治郎飞抵大连,召集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开了一次末日会议,主题是各军分工据守问题。

此时,冲绳日军几乎已被全歼。而两个月前,苏联那边也通知日本:不再延长中立条约。纳粹德国5月投降后,苏联红军随时可能进攻关东军。在东京,军部的全部精力都投在“本土决战”上,一些有长年作战经验的将领被抽调回国委以重任,如田中静一、内山英太郎、横山勇、赤鹿理、山本三男、岩永汪、毛利末广等人,但首相铃木贯太郎则在幻想体面的和谈。

大连会议后,关东军完全进入对苏战备状态,山海关内的日军此时分工如下:

长衡地区的坂西一良第20军准备撤向宁沪杭,与先前由关东军调来的十川次郎第6军,同在松井太久郎第13方面军(由军升格为方面军)指挥下,应对“预想中”的美军在江浙的登陆;冈部直三郎第6方面军司令部计划撤向山东,指挥鹰森孝第12军和细川忠康第43军,应对“预想中”的美军在山东的登陆;田中久一第23军依旧在珠三角,但冲绳之战后美军已不可能在华南登陆;长期驻山西的澄田赉四郎第1军、根本博驻蒙军则应对即将可能出现的苏联红军的进攻;武汉地区的第34军调往朝鲜;广西地区的笠原幸雄第11军,则作为应对重庆国民政府的唯一部队,重新撤向武汉地区,此时它所辖的只剩下第58师团和两个独立混成旅团了(独立混成第22、88旅团)。

日军在华两大主力辰巳荣一第3师团、吉田峰太郎第13师虽然还在广西,但已经脱离第11军系统而归中国派遣军直辖了,它们计划入夏后北撤。但在雪峰山会战中,日本人发现,美械装备的中国军队士气旺盛,战力猛然翻了几倍,几个师团被打得苦不堪言,由此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5月16日,第6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下令提前北撤。第11军司令官笠原幸雄给最远端的第3、13两师团下了这样一个通知:“进攻芷江的第20军已陷入苦战,虽停止了继续进攻的命令,但已无法抽身,陷入中国军的包围。我军应立即向北反转!在芷江方向,猛追我第20军的重庆部队很快就将进入湘桂公路,在未来一个月内,湘桂沿线预计至少出现30个全美式或半美式装备的中国师,我军若失去此次战机即不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