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和帝国主义共享未来(第6/8页)

英国工业革命比世界早几十年,拥有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但在达到巅峰地位之后仅仅几十年,英国拱手让出了霸主的地位。等到1930年,英国已经完全变成二流国家,还不如工业革命之前的地位。这和西班牙衰落颇为相似。

相似的历史事实背后往往有相似的深层原因,当年西班牙是被凭空得来的黄金毁灭了实体经济,现在是什么毁灭了英国的霸权?

不劳而获毁掉了老大帝国——不论原因何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个积极造东西的国家,而且造的多用的少,就算有海军撑腰,也算得上勤劳致富。这不仅给英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在别国用昂贵的青铜铸炮的时候,英国铸廉价的铁炮也不比别人差,所以英国炮舰最多。技术进步最终诱发了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然而,从工业革命完成开始,具体而言是1818年开始,英国进入了逆差时代。这让人很难理解——英国在工业革命前一直造东西卖给别人,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居然和今天的美国一样,变成了吃逆差、靠外国供养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英国如何平衡逆差?

今天美国承受逆差要靠印钞发债。但19世纪是金本位时代,印钞要有黄金才行。英国要想占铸币税的便宜,首先要抢金矿。布尔战争,4000万人口的英国动员45万大军去南非抢金矿,付出了10万的伤亡。印钞的利润率实在太低。

英国真正的进项是两块:第三产业和海外投资。英国第三产业包括转口贸易、商业佣金、保险金、金融业服务费等项目。1913年,英国每年逆差1.3亿英镑,服务、运输业赚进1.9亿英镑,弥补逆差绰绰有余。同样是1913年,英国有40亿海外英镑投资,占全世界跨国投资的一半,40亿投资每年给英国股东汇回1.5亿英镑,加上前面1.9亿,扣除1.3亿逆差,每年英国净盈余2.1亿英镑。

2.1亿英镑在当时是笔巨款,可以造118艘无畏级战列舰。如果把当时的战列舰和今天80亿美元的航母视为等价,这笔钱相当于今天1万亿美元!

服务、运输业能大赚钱,原因不是英国人做得好,而是皇家海军在为金融、保险、远洋运输、转口贸易作担保。海运万里迢迢,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险业关乎身家性命,肯定要求个放心。既然英国有世界制海权,运东西、买保险不找英国人还能找谁?张作霖当土匪,起家的队伍叫“保险队”,意思是居民和过往客商必须交保险费,否则没你们的平安。这和大英帝国的保险费是一回事。

至于海外投资,不管是种植园还是加工厂,只有英国海军点头才能运营,所以,实际上只有英国人才有资格满世界投资,更别说大部分英国投资正是投在英国殖民地。中国这种公用殖民地虽然是列强利益均沾,但长江这条最主要的交通干线由英国人管理,英国海军有个职务就叫“长江海军少将”。英国的巨额投资红利,实际上也是皇家海军的利润。

卖商品是卖,卖保险也是卖。比起辛苦地经营工厂,显然坐办公室收保险费要轻松得多。有钱人选择分赃而不是搞工业也是人之常情。

18世纪的时候,英国舰队和别国一样,都是木船、前膛炮、风帆动力,海权还不巩固。所以英国人不能坐地分赃,还得辛苦造东西换钱。等到造东西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舰队用蒸汽机换下风帆,用铁甲换下木壳,用现代火炮换下了发射实心铁球的金属管(前膛炮),英国海权才真正算得天下无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装备蒸汽机和榴弹炮的英国海军在沙俄家门口干掉了俄罗斯舰队。这标志着工业力量主导了海战。作为唯一的工业国,英国海权比18世纪还巩固,从此可以更轻松地赚钱。

既然能坐在办公室里剪息票换钱,谁也不愿意一身油污地在车间里搞技术革新。靠制海权不劳而获成了英国统治集团的生活方式。只要皇家海军统治海洋,英国统治集团就可以安心地享受奢侈生活。1851—1871年,英国仆人数量增长60%,为人口增长率的2.5倍,服务业一片兴旺。

英国贵族不用心搞工业,但他们的惰性不能阻挡新的工业时代。德国、美国等新兴国家也想发财,却没有海权,没法吃白食。所以只能修炼内功,勒紧腰带发展工业。英国开始也不甚介意,你乐意搞又麻烦又不赚钱的工业,随便,大不了我不让殖民地买你的商品,看你咋赚钱。

工业和手工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工业可以升级。从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算起,不到两代人,蒸汽机制造蒸汽机的重工业循环就变成了内燃机制造内燃机,电动机制造电动机。电机是美国人发明的,内燃机是德国人发明的,在这一轮科技进步中,英国落后了。

帝国最后的本钱是暴力。西班牙曾指望一度天下无敌的大方阵翻盘,英国的底牌自然是舰队。英国为自己制订了两强原则——皇家海军要超过排名二、三的两支舰队之和。只是这个原则越来越难贯彻。

工业革命之前,一艘风帆战列舰很难被淘汰。从1680年到1850年,战列舰都是装前膛炮,风帆操控的木船。只要不沉,战舰可以用上四五十年,让祖孙三代在同一艘船服役。所以海军大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保持舰队规模,每年修修船就行。

工业革命之后技术飞速进步,再也没有军舰服役几代人的事情。西班牙大方阵用了半个世纪过时,19世纪的铁甲舰十几年就会落伍。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镇远”、“定远”,1884年竣工时威震东亚。1895年甲午海战就被新型速射炮打得遍体鳞伤。所以主力舰艇每十五六年就要更新一轮,仅仅为了保持数量,海军每年新建舰艇就要相当于总吨位的1/15,英国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英国就遇到了工业落后的问题。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德美,要造水平相当的军舰,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成本,投入更多的人力。用熟练工的手艺去抵消新机器的效率,用更好的原材料对抗别国的冶炼工艺,用几百年积攒的造舰经验来压倒别人最新的设计。

不过,工业时代的规矩是一力降十会。工业强国或许不像老牌帝国那样经验丰富,但是,炮的口径往大了造,发动机的马力翻番往上涨,装甲能锻多厚就锻多厚,这总是没错。就算英国的经验能让一份工业产能当两份用,但如果对方的工业实力同期增长了三倍,什么“海军传统”都是笑话。19世纪末,英国的钢产量先被美国压倒,再被德国超过,不管怎么砸钱,海军优势还是一天天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