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2/11页)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虽然苏联比沙俄少了大片的肥沃土地,虽然损失的机械设备大部分都不能自产,1927年的苏联还是在几乎所有经济指标上超出了历史最高水平。从1922年到1927年,这5年期间,苏联农业的年增长率至少有10%,工业上差不多年年翻番。不过这都属于恢复性增长,即便当时的工农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全世界大部分人,甚至包括苏联人自己,对未来也没有很乐观的看法。但是,接下来的十几年,苏联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工业增长率6%,貌似不算高,但第二年增长率就暴增到20%左右,即工业每4年翻一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速稍有下降,从19.2降到17.3,即从4年翻番变成了4年半翻番。从1928年到“二战”开场,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工业增长到1928年的7倍,不仅超过了日本、意大利,还超过了英国法国这样的老牌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甚至压倒了欧洲霸主德国,仅次于美国。苏联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1922年苏联建立,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差不多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去读小学,窗外的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1941年德国全面进攻,这个小学生最多也就是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变成了工业国,压倒了欧洲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列强。虽然这样的速度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在当时完全是让苏联人晕车,让旁观者眼晕的速度。
2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空军的主力还是进口飞机,1927年苏联人才有完全国产的飞机上天。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军用飞机生产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某些年份甚至相当于世界之和。“二战”之初,希特勒靠突然袭击,一口气歼灭和打垮了战前所知的几乎苏军全部主力,苏联人丢了接近一半的工业区,却还是用4年时间造了10.5万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打赢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地面战争。
苏联是“二战”损失最惨重的国家,直接战死了1000万人,平民也死了差不多2000万,损失掉了全部人口的1/5,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口损失之和。“二战”开战时正在读中学的那几届苏联人,战后如果开校友会,一般可以在每届数出几百个女生,几十个带伤的男生和个位数的健全男生。苏联完全打光了自己的一代男性,而且是建国之后第一代受过完整工业化教育的男性。之后的几年,就连在苏联服苦役的德国、日本战俘,都能吸引苏联姑娘投怀送抱。这样一个国家,大家都以为起码要3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仅仅用了5年时间,1950年的苏联的工业水平又已经比战前超出了2/3,1949年和1952年,苏联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在战略武器上和美国取得了平衡。1950年的时候,苏联的发电量只有美国的1/4不到,到1965年已经追到了美国的一半左右。大有在下一代人中追平美国的趋势。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猛然发现苏联已经在某些产业部门超过自己。本来美国谈到苏联威胁,一半是对苏联的忌惮,另一半只是拿来吓唬盟国拥戴自己当霸主的说辞。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猛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美国忽然发现弄假成真了,开始正式考虑苏联压倒自己的可能性。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摆出了不惜打核大战的姿态,才唬住了苏联,不过苏联率先退让也说明美国至少还有海空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还扩大了,拉上了中国当盟友,一同抗苏。这时的苏联盟友全是虾兵蟹将,一个正经强国也没有,找个代理人去非洲打代理人战争这种事只能让古巴出头,可以说是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但是,在战略逆境下,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反而达到了最高峰,开始对美国转为战略攻势——在欧洲冷战前线,8000多辆T-64坦克让西方装甲部队感觉自己像是纸糊的。在美国传统优势的海空军方面,苏联也逐渐开始赶超。军用飞机总数超过美国的2倍,战斗机达到3倍之多。3倍音速的米格-25战机,1500艘军舰的全球舰队,26000吨的台风潜艇,让一向认为拥有两个大洋当护城河的美国开始担心本土安全问题。1984年的电影《赤色黎明》中,好莱坞开始鼓吹在苏联入侵的情况下进行本土游击战,可见巅峰时期的苏联给美国人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尽管这阴影在1991年消失了。
从建国到解体,苏联的生命只有69年,比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还短。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看完其兴衰的全过程。6岁以前,年幼的苏联病病怏怏;6岁到19岁,青春期的苏联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岁到23岁,年轻的苏联用拳头证明了自己;到30岁的时候,苏联已经变成了世界一级;到35岁的时候,苏联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大国能以这种速度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除了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强国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择苏联模式还有更现实的考虑。和此前其他强国的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另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不依赖于外部殖民地,所以苏联经验更容易被中国这种前殖民地接受。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虽然也陆续扶植起一些卫星国,也把军队派到境外驻扎、作战,但苏联从来没把哪个卫星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战后苏联的盟国,除了中国在越南战争中实打实地帮过苏联,东德、捷克为苏联提供了不少精密技术,多数卫星国基本上都是拖后腿,要银子、要军援、要石油远多过给苏联输血。即便是东欧的工业国,也要依靠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才能维持运转,苏联一垮,这些国家的工业也都分崩离析。
苏联工业化的最后一个特征是逆势上涨。
一般发展中国家最怕国际经济危机,因为危机一来,市场萎缩,资金紧张,就算有点工业也会被破坏殆尽。原有的列强则趁机转移矛盾,或军事入侵,或经济掠夺,拿走这些国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建设成果。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韩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就是一方面知道西方的“援助”没安好心,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经济濒临崩盘,只好捏着鼻子接受西方的一揽子计划,把最精华的企业股权廉价卖给欧美大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