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4/11页)

同样的一种东西,在过剩的地方便宜,在稀缺的地方贵,所以物资总是从便宜的地方流向贵的地方。技术、机械和技术人员也一样。西方工业国因为自己的原因觉得这些东西过剩,这些东西自然会流向用得上他们的地方,具体而言就是没有生产过剩的苏联。即使这时的苏联依然比西方国家落后,工资水平和基础设施远比西欧、美国要差,但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的情况下,苏联依然成为了吸收工业物资和人才的“黑洞”。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驻美大使馆和最近几十年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样,门外天天有想去苏联谋生的人排着长队等签证,苏联人还要挑挑拣拣,只要合格的技术人员。最终有十万美国人去了苏联。

类似地,消费品滞销,轻工业工厂也就不会向重工业订货,欧美的机器厂在大萧条期间也一个个半死不活,能给他们吊命的只有急需工业设备的苏联。所以苏联在头几个“五年计划”中能非常便宜地购买设备和专利,几乎所有的苏联工业企业都是技术引进的成果,其中2/3来自大萧条最严重的美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80%的进口额度用于购买技术。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30%的出口机械,193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50%。作为垄断性的大客户,苏联甚至还可以要求西方给自己长期低息贷款,用西方的钱来买西方的货。大萧条就这样成为了苏联的发展契机。

往前说,苏联的建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若非列强混战坑了俄罗斯人,苏联肯定没法建立一个意识形态和整个西方相敌对的国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正是各国争夺殖民地,解决购买力不足等问题。即苏联建国和初期的恢复性发展,都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生产过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来说又是一次发展契机。在英美的援助中,有武器弹药和紧缺物资,这些物资大致相当于苏联自己产量的10%,拿到战场上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同时运到的还有一大批最先进的精密设备,包括45000台机床。这批机床从吨位上来说远少于武器弹药,但从长远效应来看,要比坦克、飞机更有价值。苏联利用这批援助,加上从德国东部搬走的少量机床,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尖端设备,从而在战后迅速复苏,并在航空、航天方面赶超了西方世界。

20世纪70年代,石油涨价和市场不足共同制造了西方的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甚至出现过-4%这种战后罕见的衰退。20世纪70年代中期,整个西方世界工业收缩了8%,汽车工业收缩了18%。1974年到1975年,法国、美国、西德、意大利等国的元首轮番访苏,希望苏联购买他们的技术产品,以缓解就业和衰退的压力。

在冷战的高潮期发生这种事情,西方简直就等于拱手将战略主动权送与苏联。苏联也毫20世纪不客气地趁机转入进攻态势。苏联每年进口的高技术设备占全部新设备的比例从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个70年代,苏联引进了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还从失业严重的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比如法国雷诺和意大利菲亚特的汽车生产线装备了伏尔加汽车厂,从美国、西德、英国、意大利引进的各个分厂拼成了卡马汽车厂。这两个汽车厂至今也是俄罗斯少数依然有活力的制造业企业之一。

苏联军工企业也用这些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Su-27、Mig-29、“台风”级潜艇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瓦良格”号就是这一级航母的第二艘)。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已经在钢产量等许多指标上超过了美国。在一场工业时代的竞争中,苏联一度貌似要成为笑到最后的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大肆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尽管中苏交恶,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学习苏联的成功样板,利用欧美经济危机的大好机会,中国引进了一批成套技术,就是著名的“四三方案”,即以石化工业为主,辅以能源、钢铁、机械等行业,用43亿美元引进26个大型工业项目。中国消化掉这批引进项目之后,化肥和化纤的生产都比原来增加了一个数量级,20世纪70年代中国解决了基本的吃穿问题,80年代以后中国人逐渐享受到的物资越来越充裕的现代生活,和中国效仿苏联成功抄底有直接关系。

国有化、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没有购买力限制。因此苏联能够在发展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迅速地把工业在既有水平下指数化扩张。这是苏联体制的优点。20世纪西方四次衰退和战乱,每一次都为苏联提供了廉价的先进技术与发展空间。苏联体制最适合利用这种机会,所以苏联对应地出现了四次工业化高潮。

1980年的苏联,第四次工业化高潮刚过,消化了最新一批的廉价技术,国势直追100年以来的工业冠军——美国。按照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看,只要西方再来一次衰退,苏联就可以变追赶为赶超,取得冷战的胜利。

虽然我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知道这个顶峰之后十几年苏联就解体了,但作为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挑战者,苏联模式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值得学习的发展路线。

莫斯科必须相信眼泪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刚解体的时候,听人说起“毛子货”,立刻就会想到皮糙肉厚的重型卡车、噪音巨大的冰箱、洗衣机、像砖头一样坚固耐用的望远镜,从语气里就能听出苏联产品那种厚重、可靠的特性。

20世纪90年代的边境贸易中,俄罗斯人拿出来的尽是这些苏联的工业品,换走中国的衣服、食品和烟酒。等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忽然发觉,“毛子货”这三个字几乎没人用了。俄罗斯人掏光了苏联时代的存货,能拿出来卖的只有石油、木材这些原材料,在日常用语里是不算“货”的。只是偶尔在边境省份的娱乐场所附近,能听到男人们用猥亵的语气来用这个词——他们指的是俄罗斯妓女。

一个词汇的含义变化,背后是苏联工业社会在俄罗斯时代的解体。解体后的苏联不仅造不出好东西,甚至也养不好人。从苏联解体到21世纪初,俄罗斯人均寿命降低了5年,男性人均寿命降低到58.5岁,即大部分俄罗斯人活不到退休年龄。婴儿死亡率在这期间也翻了一番。1991年的俄罗斯有1.48亿人,到2001年就只剩下1.44亿,现在还在继续下降。远东许多居民点已经因为人口减少而废弃。

除了物资供应不足外,人口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的社会衰退。苏联时期的政工干部和民警离开了基层社区,改由黑帮接手。黑帮赚钱不择手段,几百万年轻人吸毒并染上了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