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6/11页)
苏联70年攒下的工业遗产,到此已经败光了。下一个10年,俄罗斯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石油价格继续高涨。当然有中国的强劲需求,这个梦想也不难实现。
苏联变成新俄罗斯,中国受益很大。因为苏联及其附庸国蒙古和中国有上万公里的边境线,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军屯兵150万,中国每年要耗费巨资维持北方防务,代价堪比古代王朝修长城。为苏联入侵所储备的物资,到苏联解体后十多年还消化不完,现在街边的军品店、劳保店还可以买到。
更不用说苏联解体后贱卖给中国的各种军事技术和物资了。汶川地震的时候救灾主力Mig-171直升机,1998年买入的时候才3000万人民币一架;IL-76大型运输机,卖给中国只要两三亿人民币,按照同期国际市场价格来说,都是近乎白送。Su-27及全套生产线的引入,虽然花了不少美元,但让中国的航空技术跃进了20年,也是便宜到家的买卖。现在大连停着的“瓦良格”航母,几乎是按废铁价拖过来的。
不过,和这些物质上的帮助相比,俄罗斯对中国最重要的价值是用自身的教训做了“反面教员”,让中国躲过了最大的战略决策风险。古龙小说里有位很有个性的人物:郭嵩阳。在好友与人决斗之前,自己明知不敌也要向敌人挑战,好让朋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伤痕,推测出敌人的招数。俄罗斯,或者说死去的苏联,20世纪90年代做的事情也差不多。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和苏联对前途都是一样地迷茫,同样被眼前西方的发达迷住了眼,被“历史终结”的凯歌忽悠掉了自信,不切实际地一心幻想着通过一次彻底的西化变革解决问题。由于社会学迄今为止还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不同的发展路线在实践之前,很难通过讨论得出确凿无疑的结论,所以对西方抱有戒心,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路线的人也没法通过讲道理来说服这种盲目的西方化思潮。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思潮越来越鼓噪,最终变成了人心惶惶,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乱得连红地毯都铺不下,只能在机场搞个缩水版的欢迎仪式。
幸而戈尔巴乔夫已经铁了心听忽悠吃毒药,回国后继续玩火,1991年就弄垮了苏联。苏联解体后又立刻玩了个最激烈的“休克疗法”,指望在西方的援助下跑步进入资本主义天堂。结果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援助没来,俄罗斯的工业先下了地狱,只有几百个寡头得到了天堂。
板上钉钉的事实摆在那里,再嘴硬的自由派也只能对着空气胡扯。有脑子的人都明白,中国的人均资源远不如苏联,俄罗斯拆了自己的工业,从超级大国掉下来,靠卖资源也能在第三世界国家里混个“金砖”之一的日子过。
中国本来就是第三世界,要是也学着拆工业,天知道会掉到什么地方去。此后的20年,中国的发展路线几经周折,但始终坚定地走自主工业化路线。今天中国能有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俄罗斯提供的宝贵教训功不可没。百年轮回,俄罗斯又变成了中国的反面典型。
把航母放进冰箱,未必就能保鲜
对苏联解体的解释,常见的说法是戈尔巴乔夫被美国人忽悠了。也有人说苏联官僚想私分国有产业。不过,文化上的失败也好,小集团的密谋也罢,恐怕都不能左右历史大势。大国的兴衰,一般来说只取决于两点:经济和军事。苏联在军事上没出问题,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苏联的经济有致命缺陷。
苏联经济的核心是重工业。从重工业的使命来说,首先是给整个工业体系(包括重工业自身)提供机械供应,保证工业能够迅速扩张。这一点苏联的重工业非常称职,冷战后期在规模上世界第一,在门类上齐全程度仅次于美国。这是苏联国有经济模式的结果,也是苏联霸权的原因。
不过,重工业还有另外一个职能——技术升级。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技术不断进步。一个国家如果只是能保证现有水平的工业设备更新,那么至多几十年,就会在军事和经济上被对手的新技术全面压倒。所以重工业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制造出更精密、效率更高的新型机器,带动全面的工业升级。苏联在这一方面就要差得多。
技术升级,开发新一代机械设备,是向未知领域前进,需要大量地试错,投入庞大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开发,只有在足够多的可能技术路线上砸了钱,摔了跤,才可能得到少量的可行技术路线。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国家早了近百年,在资源、人口、经验教训和技术储备上占绝对优势,所以总是在技术升级中领跑。虽然因为一波波的经济危机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使得其他国家能够追赶欧美的工业优势,但毋庸置疑,200年来,西方世界始终领先世界。
整个地球的科学技术原理都是一样的。对于走苏联道路的国家来说,工业升级可以直接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如果能从发达国家得到技术转让,那就更方便了。因为苏联模式最适合踢开市场限制,把少量新设备和新技术迅速复制,让整个工业体系的绝对水平跟进到这些新技术“种子”的水平上。
从意识形态来说,欧美国家是苏联的对手,应该尽量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免得苏联变成世界霸主。但实际上,由于欧美国家奉行私有制工业化路线,总是爆发经济危机,每隔上十几年二十几年欧美为了救市,就会让苏联得到一次廉价的技术转让。
苏联总共不到70年的历史,至少得到了4次这样的发展机会。所以苏联不用进行耗资巨大的技术开发,就能跟上最前沿的技术进步。再加上苏联的计划经济采用指令调拨,不必担心购买力对工业发展的限制,可以挖掘出这些先进技术最大的应用潜力,苏联获得比西方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也正是苏联模式的成功之处。
但反过来说,苏联模式要想发挥出最高效率,又离不开西方的配合,必须有西方不断地向苏联出售最新的科技成果。从20世纪的历史看,这个前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成立,所以苏联蒸蒸日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领导的西方忽然出现了一个政策转折。1979年,美国搞了一个《出口管理与控制法》,宣布今后不仅美国公司的技术贸易要归美国管,其他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也必须听美国的话。由于此前美国的工业技术领先了世界几十年,又通过世界大战还把欧洲、日本的技术也搜刮了个底朝天,这个法案基本上等于宣布全世界的高科技出口都要归美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