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8/11页)
其实就制造水平而言,N1火箭的水平相当不错,工业空心化的美国直到最近几年还频繁进口N1火箭剩余的发动机来发射卫星。只是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的基础工业既没有能力制造更大的发动机,也不能制造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协调这些发动机之间的动力。所以N1火箭在1976年下马。直到苏联把70年代从西方得到的先进设备初步消化,才在80年代造出了能登月的“能源”火箭。几年后苏联解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能源”火箭一起被扔进了垃圾场。
类似的还有苏联的Mig-25战斗机,平时可以飞2.8倍音速,紧急情况下可以飞到3.2倍音速。至今也是唯一一种可以飞3万米高、三倍音速的战斗机。60—70年代,苏联飞行员依仗Mig-25的速度优势,频频挑战西方的防空网,被追踪后就加速扬长而去,把飞机甚至导弹都轻松地甩在身后。西方为此大惊失色,以为苏联在新材料、发动机、雷达等方面全面赶超了西方,即苏联实现了独立于西方的工业升级。
但实际上,苏联完全是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西方获得的工业基础技术造出了Mig-25。Mig-25的机体只使用了微不足道的钛合金,从整体上说,Mig-25就是一块几十吨的不锈钢,电子设备用的都是过时的电子管,发动机是牺牲了寿命获得了高推力。只是因为苏联人配合自己的国土防空系统,把五六十年代的基础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用最优化的工业设计把庞杂的系统组合到一起,这才在低技术水平下达到了高性能。比如说Mig-25的油箱就必须兼作液冷系统给发动机散热。
Mig-25的成功,是工程学上的胜利,也是基础技术的失败。苏联人没有世界领先的基础工业技术,总是靠优化设计来挖掘现有技术的极限,而规模过于庞大的应用工程开发、制造又挤占了基础科研、基础工业生产领域的投入,逐渐进入了恶性循环。只是由于西方不断地出现经济危机,每隔十年二十年的就要向苏联转让一次廉价技术,才掩盖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美国人的想法就简单得多:“只要动力足,板砖也能飞”,这是美国飞机设计的基本思路。他们相信,只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开发出更强大的新式发动机,制造物理性能更强的新型材料,用精细化工生产更高级的燃料,即便气动外形和内部优化没有做到最佳,飞机性能也能一代代提高。
其实美国人在航空航天、基础材料之类基础科研领域用的模式和苏联差不多,都是由国家主导,用财政拨款调动企业、大学、研究所集中力量办大事,美国的国家宇航局“NASA”,国防部高科技发展局“DARPA”,能源部(负责核武器和核能技术)这些部门都是专门管科技研发的。但和苏联不同的是,美国的大部分工程设计和基础科研都集中在几个超级寡头企业里,从生产第一线向研发部门反馈问题的渠道比苏联那种三级结构要通畅一些,因而美国科学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工作。
当然,对于苏联或者任何一个大国来说,采取美国的模式未必更好,因为从1928年苏联开始搞工业化到1941年德国人发动进攻,中间只有短短13年,就算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也只有24年。如果像美国那样按部就班地发展,把有限的科研能力分散到各个企业,国家只是拿着拨款居中调控,相当于分散了兵力,形不成拳头,以苏联落后的工业基础,到时候搞不出什么来。等1941年夏天希特勒的500万大军,3个集团军群,4个装甲集群,5个航空集团军打过来,几个冲锋就把整个苏联踏平了,我们也就不用费心讨论苏联的成败得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之后依然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旧模式,掌握工业进步的主动权,从跟随、抄底变成自主发展。
冷战决胜靠工业人口
苏联是建立在沙俄废墟上的一个新兴国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太多沙俄的惯性。15世纪,俄罗斯人从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就开始了扩张,最终把国境线推到了蒙古人的家门口,实际上从蒙古独立到苏联解体,苏军一直驻扎在蒙古。
对于自己在扩张中遇到的宿敌瑞典、土耳其,俄罗斯人也一直不忘时时敲打。当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苏联照例举行国庆阅兵,荷枪实弹的苏军唱着古老的军歌走过红场开赴前线,歌词第一句就是“瑞典人和土耳其人记得我们”。而斯大林则在演说中坚定地表示“战争将在柏林结束”。
苏军之所以在战争之初被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苏联人对十月革命之后波兰趁火打劫侵占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耿耿于怀,伙同希特勒报仇,瓜分了波兰,但是苏军主力为了进占波兰领土,离开了原有的边境防线和后勤支持,把自己暴露在了德军的空地打击面前。
苏联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带上了太多帝国色彩,只许自己抢地盘不许别人惹自己。在主观上,苏联很难平等地对待一个朋友。结果是苏联的工业体系控制的国家和人口始终不如美国体系多。
在前面,笔者虽然不断强调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但是设计建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人。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主要是工业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密切相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一个徒弟,花上十几年时间口传心授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