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7/11页)

紧接着,美国借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用这个法案禁止向苏联出口高技术。原来的巴黎统筹条约只是限制向苏联出售军事技术,现在的管制范围扩大到计算机、电子部件、光纤、半导体和冶金工艺等民用技术,限制西欧盟国在苏联集团国家投资建厂。随着廉价技术流入的减少,苏联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平均只有70年代的1/3。

苏联进入衰退,经济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6%下降到80年代前期的3%,再下降到80年代后期的1%。60年来,苏联第一次出现了增长率低于西方的情况。197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7%,1988年则下降为64%。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变,苏联几十年攒下的2000吨国库黄金被抛出去救命,还被美国联合南非黄金财团阻挠。苏联人因此失去了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制度是否合理,甚至打起了破罐破摔的主意,开始寄希望于推倒重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官僚们分家单过的小心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冒头的。

这一点说起来很奇怪。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门类完整、技术人员充足的工业国,资源无所不有。这样的国家能得到廉价技术转让算是天上掉馅饼,得不到也应该不是致命的问题,完全可以像其他工业国一样自行开发升级。就算升级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也不至于导致80年代的全面衰退和90年代的彻底崩盘。为何苏联仅仅十几年就从发展顶峰走进解体的深渊呢?

既不能靠休假式治疗,也不能靠休克式治疗

苏联在衰退面前无所作为的原因说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恐怕再写几本书也说不清楚。

不过苏联历史总共不过69年,每隔一二十年就能得到一次廉价工业技术转让。苏联的管理层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这种技术转让的依赖。一旦有人想靠试错搞点创新,肯定是苏联国家计委物资、财政平衡表上最难看的一栏。

而苏联计委本身又要以完成计划作为考核标准,显然不希望计划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冒出来一项新技术,迅速淘汰掉某个行业,让投入巨资的某个生产设施变成废铁,导致已经做好的“五年计划”完不成。

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斯大林建立的,斯大林忘了一件事,他建立的体制他自己能说了算,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有他自己承担风险。换了别人不是他斯大林,既无手腕也无勇气,上上下下就没有人能站出来承担决策风险了。

比如“二战”前苏联人准备把柴油机装到坦克上,这在当时还是没人做过的技术冒险,事实上当时苏联人研制坦克柴油机也确实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于是斯大林亲自拍板,让整个苏联最优秀的飞机发动机专家米库林去帮忙,终于赶在“二战”前为T-34坦克装上了B2柴油机,有更大的马力才能在坦克上安装更大的主炮、更厚的装甲,动力强劲可靠耐用的B2发动机让T-34坦克成为划时代的战争利器,连德军都把击毁的T-34修好了继续用。

“二战”后B2系列的改进型继续保持领先,当初斯大林下给米库林的任务是“保持领先30年”,按理说30年之后总该有下一代更先进的坦克发动机问世了吧,当然也确实有,不过不是苏联的,而是当初吃了T-34坦克和B2柴油机大亏的德国人的。

德国在“二战”后也学着斯大林的样子,把各种发动机厂商合并成一个MTU公司,全称叫“发动机和涡轮引擎联合体”,不光是造飞机发动机和坦克发动机的,连汽车和船用发动机厂商都包括在内。经过20年磨一剑,到20世纪70年代,这家发动机超级联合体终于使用大量航空技术推出划时代的1500马力柴油机,武装了同样划时代的“豹2”主战坦克。

到了这时候苏联人还在B2发动机上修修补补,把功率从“二战”时候的500马力增加到了840马力,装备这种发动机的T-72坦克马力比对手小了近一半,自然再也没有了当年T-34横扫千军打虎驱豹的威风,苏联人只能以增加数量维持装甲部队优势,造成了军事工业不断挤占基础工业和民用工业资源的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俄罗斯喜欢怀旧,红场阅兵经常要派几辆T-34走走,用“二战”胜利的辉煌唤回民众的心气,一同走在队列里的俄罗斯最新型主战坦克T-90,用的还是B2发动机的改进型,依然是修修补补再加个一两百马力。一款斯大林亲自拍板搞定的发动机被世界最大装甲部队当老本吃了80年,这到底应该算是苏联和斯大林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斯大林一辈子赶上了1929年大萧条和“二战”两次机会对西方进行产业、科技大抄底,为了快速消化这些抄来的技术也建立了一套很有效的体制——国家一级的各专业科学院负责基础技术科研,设计局、研究所负责工程设计,生产企业负责落实工艺细节,把图纸和样机变成可以大规模制造的产品,计委则进行总体规划和总体调度。

这种自上而下的科技研发体系适合通过层层落实,把基础技术变成产品。但问题也同样明显,计委比科学院地位高,科学院比设计局高,设计局比工厂高。发号施令总比听下面诉苦容易,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反馈回科学院、计委的时候经常是已经把最让上级头疼的问题过滤掉了。有斯大林事必躬亲的年代,这种弊端还能得到控制。等他一死,苏联的科学家越来越难以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基础研发,苏联发展的方向也就被彻底锁死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成绩斐然,实际上在加工精度、信息控制能力、精细化工水平上并没有超出在“二战”后期从美国那里得到的设备和技术。只是苏联工业部门在科罗缪夫这种工程学天才的领导下,率先在航天部门把这一波基础技术发挥到了极限,所以得以暂时领先于世界,把人造卫星和加加林送上了天。等到火箭的吨位逐渐增加,重型设备的发射从地球轨道延伸到月球轨道,苏联四五十年代的基础工业就不太能支撑大型火箭了。

苏联只能把越来越多的火箭捆绑在一起来进行重型发射。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N1火箭,第一级就是由30多台发动机共同驱动的。苏联没有先进的微型计算机来协调这些发动机之间的推力,所以事故率随着发动机数量的增加而指数化上升。N1火箭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引发大爆炸,有一次在发射台上就炸死了上百名技术骨干,直接导致苏联没能在登月竞争中胜过美国。在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登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