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6/6页)
说到这儿,想必大家会联想到眼下中国的一堆社会问题,虽然没有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美国人那么生猛,不过让人愤慨的事照样天天都有。只是愤怒和眼泪从来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看清问题实质,顶住压力坚持到底才是正路。如果跳出一时一事一国一地的局限,从更大的历史尺度上看,当社会矛盾日渐加剧的时候,也就是下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前夜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40来年,这40多年也是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彻底脱胎换骨转型为工业国的40年,也是全世界全面和平发展的40年。
但是这40多年来,真正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只有中国,中国的强劲出口和巨额外汇储备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出口,全世界都享受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好处。
笔者有一次深入非洲的一片不毛之地,与沙漠、戈壁、盐沼之类相比,用不毛之地形容恐怕有点太小瞧那个地方了。那是一片巨大的熔岩池,古代火山喷出的熔岩覆盖了整个地面,一片黑红色。火山岩是一种多孔的玄武岩,裂开之后断口锋利如刀,我们的当地司机为他的4×4越野车准备了5个备胎,跑了几百公里用掉3个。这片熔岩地上根本没有鬣狗、狮子一类猛兽,因为火山岩会把它们的脚掌磨破,笔者的鞋几天就磨掉了一半。不过这里还有人类居住,养着一些山羊,由于没有猛兽,也没有敌对部族要跑来这里生活,当地人根本不需要像其他非洲部族那样武器不离身。这些人贫困到了极点,几乎衣不遮体,不过每人脚上都穿了一双鞋,凉鞋、拖鞋、旅游鞋都有,全都是中国造的。
由此想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面,如果中国货已经卖到了这种偏远的地方,那么这个地球差不多也已经填满了。显然我们不可能再靠出口长期支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了。
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9.68%,而在2000年,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36%,也就是说,短短10年,我们的城市人口增加了2亿,那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这两亿人现在靠什么生活?
笔者经常趁周末出去游山玩水,这几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的好车多了起来,经常有一些郊区的单位门口停着几十辆锃光瓦亮的新车,档次都不低,毕竟中国人随时随地喜欢攀比。
不过车的主人并不是这些单位的员工,而是这几年“被进城”的郊区农民,买车的钱是征地补偿金,买的车不乏奥迪、奔驰、宝马。虽然一下拿到了不知多少万,但是他们却没有其他的技能,更没有投资创业的眼力,失去土地之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买辆车,当个黑车司机,就算没什么乘客,也总比闷在家里赌钱强。
但是车都是会用旧的,开黑车无论如何也挣不回一辆奔驰宝马。任何人都不喜欢生活水平下降,更不喜欢在亲友面前丢面子。无论一次性给多少拆迁补偿金,最终还是需要靠就业来解决问题。
这些年来中国受过高度教育的年轻人也在暴涨,现在每年新毕业的大学和大专毕业生高达近800万,现在的大学生念书都是花父母一辈子攒下来的钱。社会必须每年创造出几百万份有发展有前途的工作机会,他们才能有办法对得起自己的父母。
除了这十年来新增的2亿多城市人口,我们还有6亿多农民等着进城,很显然我们需要为这么多人找到工作,我们需要创造就业。出口市场却差不多饱和了,加上欧美已经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再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印钱发债,发债印钱,靠创造空心货币来创造需求。这十年来我们自己也在用房地产和房贷创造货币拉动工业化进程,不过现在房地产调控已经势在必行,因为如果大家都买不起的话,不调控也不会买了。看起来每一条路都被堵死,我们该如何应对?
从产业链本身来讲,历史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总人口只有两三亿,整个欧盟也只有5亿人,比我们现在的城市人口还差一亿,何况欧盟里还有一大票没啥工业,靠卖债券跟着德法混日子的。不管是美国、苏联,还是欧盟,没有人提供过一个够让五六亿,乃至十几亿人口找到位置的工业体系供我们克隆。
看起来我们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靠自己突破了,哪怕要突破的是欧美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不过好在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基本零配件规模几十万,人口几百万的国家可以实现工业化,超过两三千万的反倒很难。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基本零配件规模几百上千万,没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只能淘汰,几亿人的国家才开始有机会实现工业化。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只有几亿人口才能入门,我们这种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可以顺势而上。
按这个趋势,下一次工业革命必然只能在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中发生,这样的国家现在只有两个,中国和印度。显然,是我们的工业基础和社会基础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最近。印度不去说它,欧美日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向工业化之外,不管是印钞立国还是绿色经济,都只是把产业链越做越小的逆工业化,并不能带来任何突破。
现在,我们唯一不知道的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会是什么样,会如何展现新的指数增长方式,但我们一定是最应该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欢呼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