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4/6页)
虽然数字技术现在已经比比皆是,不过在当时,这个电影片段还是让大部分人感到匪夷所思。很快,让苏联最高层更加匪夷所思的新式武器就要从看似已经穷途末路的美帝工业体系中喷涌而出了。
在《星球大战》电影首映的第二年,美军开始装备F-16战机,在以前,虽然美国战斗机的综合性能略高一筹,但苏联战斗机也经常能凭着轻巧灵活在近身缠斗中取得胜利。在越南战争中,这样的空战让美国损失了数以千计的精英飞行员。
但有了芯片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芯片并没有提供一种新能源,但是可以实现人手无法企及的精确控制。F-16有计算机控制的机载飞行操纵系统,每秒钟可以进行200次微控制,菜鸟也可以让飞机作出苏联顶级飞行员望尘莫及的空战动作。
同样的芯片被应用在主战坦克的瞄准镜里,同样可以靠高频率的微控制保证射击平台的稳定。即便在高速行驶中,坦克炮手也可以从瞄准镜里看到毫无抖动的目标图像,从容瞄准射击。海军把芯片应用于雷达,“宙斯盾”级导弹巡洋舰就能同时处理数以千计的目标。
前面说过,工业化进程是一种指数增长。一次工业革命则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启一个指数增长的空间。
和以往的两次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美国一下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不光是在武器上,更重要的是在制造业生产设备上,数控机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短时间以内,大批美国人转行去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娱乐业。开启第三次产业革命过程的重量级人物乔布斯就在这时被苹果踢出去搞了电脑动画。苹果公司的此举也许让我们晚了几年买到iPhone,不过也让我们提前看到了《玩具总动员》这样的经典影片。
不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身制造出的物质享受,还是由此衍生的精神愉悦,都和苏联永远没有关系了。因为苏联已经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淘汰出局。不管到底是谁的过错,苏联工业可以获得极高的生产效率,却没有计划出一场工业革命。
用芯片武装起来的美国新一代武器在1991年几乎全数参加了海湾战争。在伊科边境沙漠的战斗中,美军展示了精确制导弹药,展示了装有火控计算机和稳定成像瞄准镜的M-1主战坦克,以及使用全权数字操控系统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用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A-10攻击机主炮。伊拉克军队有数千辆T-72、T-62坦克,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些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还让北约的地面部队噤若寒蝉,然而仅仅十年之后,就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打成了一堆废铁。
绝望是种致命伤,就像1840年在镇江城,1860年在八里桥,1895年在刘公岛,没有人能拯救大清帝国一样,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人能拯救苏联了。
历史从未终结
谈到苏联的崩溃没落,经常会让很多中国人有一点沮丧,这倒不是我们对苏联有什么特殊感情,只是我们和苏联一样也是追赶者。
苏联最终败给了美国人发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一个世纪以前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样是从美国兴起。这种巧合为美国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以及最没营养的“制度决定论”充斥于耳。“美国的制度”几乎成了一个带有神性的概念,在正式场合提出一点质疑都需要不少勇气。
平心而论,美国能够连续两次发动工业革命也确实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同样让美国人不可能再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这几年来欧美陷入经济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欧美无法突破下一次工业革命。
咱们在前面反复说,工业化就是用机器造机器。工业革命的标志总是出现一种全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作为动力来源或者控制部件进行自我复制。
乍看起来,如果某个国家,甚至某个企业在技术上领先,那它似乎就可以永远用最先进的机器造出更先进的机器,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历史事实就是昔日的金牌企业诸如柯达几十年后颓然倒闭,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却输掉了第二次,德国和美国共同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再也没德国什么事了。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每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技术手段会让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数控机床,前面已经聊过,数控技术可以通过每秒几百上千次的微控制实现非常高的加工精度。如果说大家对机床不怎么熟的话,打印机应该都不陌生,现在一台几百块钱的彩色喷墨打印机,都可以一个墨点一个墨点地打印出照片、图纸,准确度远远超过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一旦机器的精度提高,接下来带来的变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复杂产品的机器。前面咱们聊到过,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成千上万的零件组装在一起误差就会越积累越大。因而每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忽然间就会有无数种以前想得到,做不到的新机器新产品涌现出来。
更复杂的机器需要更多的零件,比如一辆自行车上有一百多个零件,一辆汽车上有几千个零件,一架客机上有几百万个零件。不管是永久、丰田还是波音,要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自行车、汽车或者飞机,都需要有人制造出每一个零件,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整个工业社会就是由很多产业链相互交叉形成的网络。
前面已经探讨过,一个工业体系有多少种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术人员掌握制造工艺。美国是最典型的,美军一直在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武器、物资、零配件,就像超市要给每种商品贴上条码。美军也给每种军用零配件定了一个身份证号,叫国家库存代码,这种信息是公开的,虽然不可能查到每一个编码都是些什么东西,不过按照编码规则一查便知美军现在用掉了大约3000万个号码,说明美国的产业链体系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与此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最兴旺的时候,总共也是有3000万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为其服务。
20世纪90年代美国刚刚完成了第三代武器的全面换装,第三代武器里的雷达、探测、火控、操纵、动力控制等等系统里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当时美国的声威如日中天靠的就是这个。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人也迅速把民用计算机以及其他使用芯片的民用电子产品外包给日、韩、中国台湾,后来是中国制造。由此不难看出,美国虽然突破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瓶颈,自己却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吃下这么大的产业链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