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宦官横卧权力之榻的时代(第5/12页)

正如柏杨先生所言,王振的出现使明帝国走进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宦官专权”的时代。说句公道话,虽然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还远没有走到亡国的境地。在王振的撺掇之下,明英宗领着百余名文武官员和50万战斗力存疑的军队就上路了。

这种权力赛道上的“过山车”游戏终于捅了天大的娄子。王振不但连累帝国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虏,自己也死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动乱中。

明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将王振斩杀于战场上。

后来明英宗靠着“夺门之变”推翻景泰帝复辟。当他念及“王老师”的种种好处,居然下诏公祭,为王振招魂厚葬,并在京城智化寺祭祀王振,在巨匾上亲题“精忠”二字,对大太监王振的一生做了总结。

刘瑾:“第二代宦官之王”的一滴眼泪

依照我们的惯常思维,刘瑾的眼泪应该是鳄鱼的眼泪。但是,在权力世界,再恶毒、再强大的人也有他脆弱的时候。《明史纪事本末》里记载,大太监刘瑾曾经在权力极盛之时当着下属的面哭得一塌糊涂。

一代权宦在自己的亲信面前毫不掩饰内心的脆弱,而且是边泣边诉:“从前宫里人(太监)担心受外臣欺凌,就推举我与他们抗衡。我豁了出去,因此得罪的人太多。如今天下人的怨恨都集中在我身上,我真不知自己将来会落得怎样的下场!”

在这里,刘瑾的眼泪并非作秀,也许他早已预料到自己将会迎来一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刘瑾本不姓刘,祖上姓谈,是陕西省兴平人。他在六岁以前便净了身,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才得以进宫,因此就改姓刘,连他的父亲也改名为刘荣。正德三年(1508年),他的父亲刘荣被封为后府都督同知。

刘瑾在景泰年间刚进宫时,只是乾清宫中一个普通的厮役。明孝宗在位时,刘瑾曾经违反了宫内的规矩,差一点儿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否极泰来,随后他由权宦李广引荐,转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正德初年,和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太监共有八人,他们分别是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刘瑾、张永、高凤、罗祥、魏彬,人称“八虎”或“八党”。八个太监与皇帝同榻共眠,成天用鹰犬、歌舞、角觝等玩物引诱十五岁的小皇帝,想方设法满足少年人喜欢逸乐的癖好,由此博得皇帝的宠信。

太子朱厚照即位初期,刘瑾还只是一个掌管钟鼓司的太监,在“八虎”中的排名并不显眼儿,甚至有些靠后。

以“八虎”为首的太监将明武宗的生活搅和得鸡飞狗跳,使他成了真正的傀儡皇帝,皇权被置于太监的掌控之下。这一点引起外廷官员的极度不安与反感。针对日渐抬头的宦官势力,帝国官僚们不得不有所行动。

对于官员的谏言,明武宗根本听不进去。有时候朝官们盯得紧了,朱厚照只是表面接受,可暗地里依然我行我素。有一次,皇帝暗中派宦官敛财的事被阁老们阻止,朱厚照拍案而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着内阁大学士刘健等人怒斥道:“天下事岂皆内官所坏?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意思是说,不要动不动就说太监的不是,你们这些朝臣也没有几个是好东西。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一场文臣与太监间的生死对决无可避免地爆发了。外廷官员联合起来想要一举铲除“八虎”,以清君侧。这次事件是刘瑾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也迎来了帝国的第二个宦官时代。

文臣的带头大哥是户部尚书韩文,他率先发难,发动五府六部各衙门官员联名上疏劝谏明武宗。在这次反“八虎”行动中,内阁、部院、科道等各级权力机构的官员达成了共识。

这次统一行动是文官们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所采取的必然措施,他们不能坐等宦官势力坐大。那样的话,他们的权力就将被边缘化。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宦官的骄横往往是因为皇帝控制文官的能力不断减弱。皇帝对宦官的重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也是宦官势力得以壮大的根本原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反“八虎”的舆论浪潮中,有一个人起草的奏疏让皇帝读得“惊泣不食”,差点儿走向精神崩溃。此人就是当时的文学名士李梦阳,他替户部尚书韩文草拟了弹劾奏章。由他起草的奏章,文风犀利,直击要害。

这已经不是李梦阳第一次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奏疏了。早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时任户部郎中的李梦阳就因为奏疏制造了一起轰动事件,史称“应诏上书”。

当时李梦阳写的是一篇长达五千言的《应诏上书稿》。在那篇奏疏里,李梦阳将国家弊政概括为二病、三害、六渐。奏疏中重点弹劾的是皇后张氏(后来的太皇太后)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骄纵犯法”之事。李梦阳因为这封奏疏身陷牢狱。等到出狱后,他在路上遇见了身为外戚高官的张鹤龄,他扬马鞭打落其两齿,彰显了不畏强权的“直臣”本色。

如今“八虎”祸乱朝廷,李梦阳卷土重来。他连皇后的弟弟都敢痛骂,何况几个宦官。

对于李梦阳这样的“直臣”,皇帝是既爱且恨。爱是因为他的确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才当的“直臣”,恨是因为他的“直”往往会伤害到皇帝的颜面,有损皇权的威仪。

李梦阳这次起草的奏疏是《劾宦官状》,矛头直指刘瑾等八个妖孽太监。这是一篇怎样的奏疏,居然能让皇帝读得痛哭流涕、茶饭不思?在这里摘录其中一段,让我们来领略一下明朝高级言官的功力:

“臣等伏睹近岁以来朝廷日非,号令欠当,自秋来视朝渐晚,仰窥圣容日渐清癯,皆言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刘瑾、丘聚等,造巧伪淫荡上心,或击毬走马,或放鹰逐犬,或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或导万乘之尊与外人交易,狎昵蝶亵,无复礼体。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志德……今照马永成等罪恶既著,若纵而不治,将来无所忌惮,为患非细。伏望陛下奋刚断、割私爱,上告两宫,下谕百僚,将马永成等拿送法司,明正典刑。”

就是上面这段文字让明武宗读得“惊泣不食”。要知道明武宗少年登基,哪里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再加上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年轻的皇帝为自己刚刚即位就深陷权力泥淖而无力挣脱,感到恐慌才会“惊泣不食”。

这份奏疏如果只是李梦阳一个人的意思,也不足为惧。李梦阳只是捉刀之人。奏疏下面的署名之人是以韩文为首的帝国大佬们,其中不乏阁老、九卿等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