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阳门外南营房关松山口述(第4/10页)

可是你这会得有大伙儿捧啊,这你得管饭。从打一起走,就得打知,吃知,谢知,这是必须的花钱的地方。就说咱们这个会,请一档子秧歌,请一档子中军,一档子大板,再请一大车板的,伙食板的,这一档会全都得有。

定:大车板,伙食板是?

关:那走道得坐车啊,半道得打尖啊,得吃饭啊。这大板是什么啊,这么大个儿的大铜锣,梆这么厚,挎在这儿打,咣咣,他这不是打吗,咣咣,中军就吹,“日日日日”。有中军就得有大板,这两档子会就并成一档子了,走在一块儿啦。中军是俩喇叭,一个小鼓,还有一个镲儿,这么大个的,中间有一包,咣咣,打出来跟钟似的。头里得有一拿旗子的。这大板儿啊,有八个的,有四个的,那是四象生八卦注219。我听那大板儿都堂说过这事儿,什么四象生八卦,什么五行,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我也不懂。

别的文会要是有人帮会,他得有个响啊,也下帖子上这儿请这会来。会头叫都管注220,管我父亲叫桂都管,全都是桂子,桂都管。好比他上咱家来请这个“中军”来了,“中军义堂”,事前得打知,就好比3月28日东岳庙要走会了,先上这家来告诉一声,挂着响儿来,打着声儿,咣咣咣,到您这门儿,给您刷一个报子,就是贴大字报。这报子是黄纸,那帽子是蓝的,卷成荷叶似的,底下是一个莲花座,全都是纸画的,贴在门口,这是给您打知了。

定:就是通知一声的意思是吧?

关:对,他这一打呢,大伙就全听见了,出来瞧热闹,就知道这老爷子爱走会,助善事,这叫打知。这还没到三月二十八呢,打知的就给你这帖子,明儿是二月十五,咱上哪儿,北京王府饭店,到那儿吃一顿,这就是吃知。二十八走完了会,定个日子,这叫谢知。咱们到谢知的时候,这中军,大板,是两橱桌点心,秧歌一橱桌点心,伙食板一橱桌点心,吃完了饭,一人一包。那阵儿的走会,就这个形式。反正一档子会也挺费劲的,这里面还得有账房,买东西,人家送什么东西,进什么东西,全都得跟着。反正走这一档子会也不容易呢,得布置好多事儿。

丫髻山碑刻(定宜庄摄于2007年)

定:那个时候走会分不分旗人汉人?

关:那不分这个。

定:您跟着走过会吗?

关:走啊!东大山,丫髻山,妙峰山,潭柘寺,戒台寺,三台山,这是上山。注221还有私下里走会,就是不上那几个大山,自个儿上哪儿烧香去,还愿去。好比有一种居士,要认个师父,他花俩钱到庙里头烧香,他也请两档子会。那儿给他一个本,写着他几儿几儿(即何时何日之意)入的庙,也就算是出家,这就是私下的。

我还认得一个小店的店掌柜,叫宋祥贵。我为什么认得他啊?他们家组织了一个绿豆会。他有钱哪,他那个会也挺阔的。从他们山庙这儿一清早走,上妙峰山,走到道上,哪儿遇上土地庙、龙王庙什么的,茶房茶舍,全都献上一盆绿豆,这叫绿豆会。他献那个绿豆,那茶房拿绿豆熬了粥,再奉献给大伙香客,舍啊,十方来十方去的意思。他组织的全都是天桥这儿卖布匹的、扛粮食的,还有天桥杂耍地的,这个。吃杂耍地知道吗?天桥拉洋片的大金牙,什么八大怪,唱京剧的小丰子,这阵儿叫文艺界,那阵儿就是杂耍,拉洋片的。这绿豆会啊,他单请一拨旗装的秧歌,秧歌还分几种,什么地崩子,什么高跷,那叫秧歌。单请的中军。他们那个会的会规里头单有他们那一套,他们得说得上来啊,怎么个起因,这个。

我走过一个攒香会。这攒香会在哪儿呢?在石头胡同。知道石头胡同吗?胭脂胡同,西珠市口,注222那个饭庄子叫什么园?卖烤馒头那个,丰泽园。丰泽园的西边就是石头胡同。一个谢太太,一个白太太,还有一个太太姓什么,这三个老太太发起的,全都是八大胡同,知道这个八大胡同吗?就是妓院,全都是那个妓女,姑娘,都是一等、二等,不是那下等的,全有钱。这白太太跟这谢太太,就是那个妓女的妈妈,(每人)手里头都有几十个姑娘。她这会就大啦,上丫髻山,就是去6天。篷车瞅见过吗?就是马拉的,一篷车里俩姑娘,搭一个老太太,最多不超过3人,就这篷车足够有四五十辆,头里有卤子、旗子,两人抬的,一人挑的,有这个大板,这叫神耳,打得咣、咣,有这个钟吹,就是仪仗。这一早儿走,你看着有八九点钟的时候,顺她那儿就开始,从这个门框胡同、胭脂胡同、石虎胡同,顺那儿一走就珠市口,一直走着奔前门大街,进前门,奔东直门,到大成庄那一站,今儿就不走了。到大成庄,就不走了。有一个顶香的姓谢,叫谢宽。合着谢太太这攒香会,跟他那个会掺在一块儿,这会又大了。

这个谢宽哪,是个厨子,男的。他顶着大仙姑给人瞧病,这当地什么大成庄,小成庄,酒仙桥,这一带全都上他那儿瞧病去。好比要给你瞧病吧,他就得烧一炷香,那大仙姑得附他的体,会唱的他唱两句,不会唱的他就说:你啊赶紧回去,你到家冲东南走十步,烧点儿纸,我再给你点儿药,哎,就瞅好了这病。那时候医院少,一般老百姓全这么瞧。你瞧病瞧好了,你就得上他这儿还愿来,给他提搂点儿点心,再给点儿钱。他就告诉你啦:咱们四月初几要上妙峰山,你去不去?去,你来了不能白手来啊,得带点儿钱啦,衣物等东西。到了那天,他那儿预备预备,就跟办事似的,一搭棚,大敞车。当地的老百姓连男带女的,四五个人坐一辆大车,中军有两辆大车,打神耳的也有两辆大车。等要调香走会的时候就全都下车,大车在后面跟着,他们一边走一边打一边吹,走。合着这香客,这就叫香客了,全都跟在后面拿着旗子。走到大成庄,在他那儿住一宿。第二天从大成庄走,就到杨各庄,那叫京东头一阵。在杨各庄这儿又住一天,第二天顺杨各庄就到丫髻山了。在丫髻山那儿住两天。

丫髻山今景(定宜庄摄于2007年)

定:那么多人哪有地儿住啊?

关:全都搭席棚,这道上全都有席棚,有茶棚,有小庙子,就是村里的土地庙、龙王庙,这全都接待香客啊。你这儿只要有一个小佛楼,到这个日子,全都预备点儿茶水,给大伙儿喝,他们半道还舍粥呢。不是照这阵儿似的,什么没有。这样,一天到晚,这个道上全都是走会的香客,全都是自发的。各行老百姓全都是自发。烧完了香,这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