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第10/1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说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就是因为中国坚持不投降,日本就无法获得中国的全部资源以投入战争,反而要消耗巨大的资源在中国战场。

圮地,吾将进其涂。

到了圮地,山林、险阻、沼泽,就要快速通过。

曹操注:“疾过去也。”

李筌注:“不可留也。”

总之快速通过,不可耽搁。一耽搁,被人堵里面,就麻烦了。

围地,吾将塞其阙。

进入围地,被人包围了,自己把那缺口堵上。

就一个缺口能出去,为什么还要自己堵上呢?兵法云,“围师必阙”,敌人包围我们,怕我们死战,就要留个缺口给我们,给我们一条生路,我们的士兵就没有死战的意志,就往人家给安排好的路上跑,我们一跑,他就击其惰归,围追堵截,最后把我们一截一截全吃掉了。所以咱们自己堵上缺口,告诉士卒们我们无路可逃了,只有对着敌人冲杀,这样反而可能击垮敌人。

北齐神武帝高欢当初在河北起兵的时候,曾经与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等四将联军在邺南会战。当时尔朱兆等兵强马壮,号称二十万大军,将高欢骑兵二千,步卒三万,包围在南陵山。尔朱兆等围而不合,留一条生路给高欢跑,准备歼灭他。高欢把牛、驴集中起来,全拴在一起,把那路口堵死了,让大家看见无路可逃。于是将士死战,四面奋击,大破尔朱兆等。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到了死地,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决心。

曹操注:“励士心也。”

杜牧注:“示之必死,令其自奋,以求生也。”

张预注:“焚辎重,弃粮食,塞井夷灶,示以无活,励之使死战也。”

辎重烧了,粮食也烧了,井填了,灶砸了,不活了,跟丫拼了!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原文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shēn)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ī)。

华杉详解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所以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这就是前面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的“人情之理”。要掌握士兵的心理,因为心理决定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决定战斗力。

围则御。

曹操注:“相持御也。”

杜牧注:“严兵在围地,始乃人人有御敌持胜之心,相御持也。穷则同心守御。”

“不得已则斗”,曹操注:“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曹操注:“险之甚过,则从计也。”

孟氏注:“甚陷,则无所不从。”他没办法了,只能是你说咋办就咋办。

张预讲了一个战例,就是我们前面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那一段学过的:班超伐交。

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鄯善王开始很热情,后来突然冷淡了。班超打听到,是匈奴使者来了。鄯善是跟汉朝,还是跟匈奴?如果鄯善和匈奴结盟,可能就先把班超一行人斩了作见面礼。班超一共三十六人,这就是甚陷于危急之地了。

班超把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直接攻打匈奴使者,把匈奴使团全杀了,鄯善王交代不了,就只能跟汉朝结盟了。

在千里之外的他国首都,三十六人要干这样大的事,班超有这个胆,其他人有没有呢?班超请大家喝酒,说明了危急的情况,问大家是要被鄯善送给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物,还是建不世之功,求富贵功名。众人都说:“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他了。于是乘夜突袭,火攻匈奴使团营地,杀了使者,第二天把使者头颅提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吓破了胆,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和汉朝交好。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意图和计谋,就不能设计外交政策。就像班超这个例子,如果不知道鄯善所处的形势和匈奴的动作,就不可能作出那样的决断。

不知道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不能行军。

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

曹操注:“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这三条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又重复强调一遍。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以上这几方面,必须都掌握了解,如果有一条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

“四五者”怎么解,曹操注:“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四加五等于九,四五就是九地。也有人说,不是九地,就是泛指上面说的几条原则。

“霸王之兵”,不是霸王的兵,是霸的兵和王的兵。“霸”,是称霸诸侯;“王”,是号令天下,地位、境界、层次不一样。“霸”是大家都怕他,服他,都听他的,是老大,是大哥;“王”是天下共奉之主,是君父,是爸爸。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以霸、王之兵,去征伐大国,则敌国将内部分化,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力加之于敌国,则他国不能与他敌国结交。

梅尧臣注:“伐大国,能分其众,则权力有余也;权力有余,则威加敌;威加敌,则旁国惧,旁国惧,则敌交不得合也。”兵力强盛,排山倒海,敌国惧怕兵威,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震天下,旁国人人自保,谁也不敢得罪我,所以没有人会与敌国结交。

比如晋楚争郑,晋国战胜,则郑国附晋;楚国战胜,则郑国叛晋附楚。大国赢了,小国再依附他,则大国更强,霸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也不必要培养哪一国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兵威加之于敌国,就可以拔取他的城池,毁灭他的国都。